我国外贸失衡动因与国际分工走向判别 |
卢万青 2011-01-11 |
摘 要: |
不平等(不平衡)的国际分工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并且世界经济越全球化,国际分工不平等(不平衡)越突出,全球经济失衡越严重。我国在国际分工中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使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承接者,这是我国外贸失衡的原因。在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失衡承接者的情况下,世界经济越全球化或者中国经济越全球化,都会使我国承接全球经济失衡的数额增大,即经济全球化是我国外贸失衡加剧的原因。我国应采取调节外贸失衡的新思路,逐步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位置,缩减沿海发达省市加工贸易规模,通过与世界多个国家共同政策协调来减少全球经济失衡。 |
关键词: |
国际分工,经济全球化,外贸失衡,加工贸易 |
|
|
从2000年开始我国外贸顺差逐步显现,2008年达到高峰,2009年虽遭遇金融危机有所回落,但仍达1961亿美元。从国别结构来看,我国贸易失衡主要表现为中美之间以及中欧之间的贸易顺差。对于中美和中欧的贸易失衡,以往主要依靠两种调节方法:第一种为汇率调整,第二种为大宗采购。但以上两种方法作用有限,国内学者提出了其他方法:一是自动限制我国的出口。于铁流和李秉祥(2004)认为,解决中美双边贸易摩擦,应当在充分了解美国政治、经济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我国采取更加有效的诸如自动限制出口、对外直接投资等对策。二是促使美国放松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沈国兵认为,中美贸易平衡问题的化解离不开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改革。三是从中美两国的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着手。娄圣睿认为,美国应该改变低储蓄率的现状,减少财政赤字;而我国应该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制,深化投融资渠道改革来刺激消费。
但是这些学者的方法在现实中缺乏可操作性,不能对平衡中国贸易收支起到根本作用。那么,面对中美和中欧贸易失衡和贸易磨擦,中国应当如何应对?在此,基于我国外贸失衡形成原因分析,找出减少中美和中欧贸易失衡的办法。
一、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贸易顺差的形成原因,现有多数研究认为我国贸易顺差来源于国内实际因素,而非货币因素或外部因素,但至于是何种实际因素却存在较大争议,具体如下:
一是国民储蓄超过国内投资。李稻葵、李丹宁认为,中美的贸易顺差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美国储蓄率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是由于世界的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何帆、张明认为,国内总储蓄超过国内总投资是我国贸易顺差存在的原因,若政府对当前的高储蓄高投资采取自由放任政策,未来贸易顺差会继续上升,若政府采取积极的调整政策,未来贸易收支趋于平衡。
二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国内投资过度扩张。佟家栋认为,我国廉价劳动力优势的长期存在,需求不足与生产过剩,以及吸引的大量外商直接投资,是造成我国贸易收支顺差的原因。卢万青认为,本国供给相对上升,本国需求相对下降,本国供给相对于本国需求过剩,是我国贸易顺差形成的根本原因。
三是中国式的财政分权。许煜、徐翱、尚长风采用Johnsen协整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中国式的财政分权是贸易收支顺差的制度性根源,它对我国的贸易收支顺差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而人民币升值不但不能减轻贸易收支顺差,反而加剧了贸易收支顺差。
四是人口年龄结构。王仁言认为,人民币汇率与贸易差额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人口年龄结构是我国对外贸易出现持续顺差的重要原因,人口赡养率下降引起的国民储蓄增加、消费需求不振、青壮年人口比重上升,造成了持续的贸易顺差,并且未来15年内顺差的格局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五是中国实际资本存量高速增长而居民实际财富缓慢爬升。赵文军、于津平(2008)运用跨时最优消费理论进行研究,认为中国实际资本存量高速增长而居民实际财富缓慢爬升是贸易顺差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短期内,实际资本存量与居民实际财富的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甚至会出现长期关系相反的现象。
以上研究存在不足之处在于,第一,没有从全球经济的视角研究我国外贸不平衡问题;第二,只研究我国外贸失衡的原因,未研究我国外贸失衡加剧的原因,外贸失衡和外贸失衡加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以往的研究未加以严格区分。这里从全球经济的角度研究我国外贸失衡问题,并提出调节外贸失衡的新思路。
二、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全球经济失衡的涵义
IMF的Rato(2005)认为,全球经济失衡主要是指美国经常账户持续恶化,对外债务不断积累,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和一些石油输出国则持续顺差。Obstfeld和Rogoff(2005)、Yu(2008)、李扬和余维彬(2006)等大多数国内外学者持相同看法,这里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定义与此相同。
全球经济失衡状况呈现出不断加剧的趋势:一方面,北美洲和欧洲的贸易逆差不断增大,北美洲贸易收支恶化趋势尤为明显:另一方面,亚洲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见图一)。
(二)国际分工的特点
第一,国际分工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性。亚洲制造业的比重从1970年的15.39%升至2008年的39.60%.出现工业化趋势:欧洲和北美洲制造业在世界的比重从1970年的47.03%和30.28%分别降至2008年的31.42%和19.39%,出现去工业化趋势;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制造业在世界的比重不足10%,几乎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见图二,下页)。
第二,国际分工的不平等性。国际分工不平等,一是指地位不平等,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占据主导和中心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从属和附庸地位。国际分工不平等,二是指分配不平等,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支配地位,攫取了大部分利润;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从属地位,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
图一:各洲历年货物净出口总额

注:拉丁美洲包括加勒比海,图二和图四同。由于进出口统计口径不同,世界进出口总额不相等。
第三,国际分工的精细化。由于生产经营活动的更加专业化,导致国际分工从最终产品的分工进一步向价值链中不同活动之间的分工发展,遍布于世界各地的各分支机构分别从事其中一项或几项活动。
(三)国际分工导致全球经济失衡
分工产生交换,国际分工决定国际贸易,不平等(不平衡)国际分工导致世界贸易失衡: 第一,不平衡的国际分工引起全球经济失衡。根据弗农(Vem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分为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在新产品阶段,技术创新国(美国)首先发明了一种新型工业产品,更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主要在国内生产和销售。在成熟产品阶段,技术定型、生产和消费规模扩大,其他发达国家(欧洲国家)开始仿制这种新型工业产品(可能技术转让授权、技术侵权仿冒、自主开发),技术创新国的垄断优势逐渐减弱,生产的主体转移到其他发达国家。在标准化产品阶段,技术完全定型和标准化,技术垄断优势已经丧失,该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成本价格优势,这时候发展中国家已成为世界上最理想的低成本生产区,发达国家通过技术转让或跨国投资把新产品生产区位配置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基地(见图三)。随着亚洲工业化趋势和欧美去工业化趋势不断推进(见图二),亚洲对欧美的贸易顺差必定不断增大,全球经济失衡越来越严重。
第二,不平等的国际分工,造成世界各洲的消费与生产严重不对称,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1970-2008年亚洲制造业在世界的份额不断上升,北美洲和欧洲的份额不断下降,2008年亚洲达到40%,北美洲和欧洲降至50%。虽然亚洲制造业的份额世界最大,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由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和附属地位,在国际分中获得的收入分配份额低,消费需求不足;虽然欧美国家制造业在世界的份额不断下降,但是依靠其在国际分工的优势和主导地位,在国际分工中获得的收入分配份额高,消费需求大。采用贸易品增加值在世界的比重来衡量生产比重,用最终消费在世界的比重来表示消费比重,1970~2008年亚洲生产比重与消费比重之差大于零,并处于上升趋势,北美洲和欧洲生产比重与消费比重之差小于零,并处于下降趋势(见图四)。因此,亚洲对北美洲和欧洲产生大量的贸易顺差,并且顺差不断增加。
第三,国际分工的精细化,强化了国际分工的不平等关系,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失衡。在最终产品之间的国际分工中,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主要生产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虽然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规模普遍并不大,但仍具有或多或少的产品定价权。在产品内分工中,跨国公司只是把劳动密集型环节(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依然掌控着技术研发、销售渠道、生产网络和品牌经营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环节,因此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定价权完全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发展中国家完全丧失了定价权。由此可见,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不平等程度大于最终产品之间国际分工。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信息交流成本的下降和生产模式的改进,国际分工愈来愈精细化,根据Athukorala和Yamashita(2005)的测算,世界零部件贸易从1992年的4000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1000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贸易的比重从1992年的17%增加到2003年的23%,产品内分工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际分工形式,国际分工的不平等程度也会越来越严重。
图二:各洲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的比重

数据来源:联合国统计司网站。
图三:国际贸易中产品生命周期的动态变化

图四:各洲贸易品供求比重的差值

数据来源:联合国统计司网站。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到结论:
命题1:不平等(不平衡)的国际分工是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
世界经济越全球化,国际分工就越深入,那么全球经济失衡就越严重。如图五所示,世界经济开放程度(以世界进出口总额与世界GDP之比来表示)越高,世界经济失衡程度(以世界各洲净出口绝对值之和与世界GDP之比表示)越大,也就是说,世界经济越全球化,全球经济失衡越大。因此可得结论:
命题2: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是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加剧的原因。
三、我国外贸失衡的原因
下面,对我国外贸失衡及其加剧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国际分工(即我国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低端环节)是导致我国外贸失衡的原因
从比较优势来看,劳动力仍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优势要素。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劳动力密集产品制造上,而且更多体现在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加工组装环节)的生产上。与劳动力比较优势相对应,我国参与的国际分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垂直型产业间分工。中国大陆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生产并出口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二是产品内国际分工(即垂直型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产品价值链按要素密集度的不同分为劳动密集环节、资本密集环节和技术密集环节三种,我国承担劳动密集环节(即加工组装环节),发达国家承担资本密集环节和技术密集环节(即产品研发环节、零部件生产环节和产品销售环节)。
我国处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劳动密集型价值链环节(即加工组装环节),使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承接者,我国由此产生大量的贸易顺差,也就是说,国际分工是我国产生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如表1所示,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对欧美地区保持大量的顺差,对亚洲地区(包括日、韩、东盟和中国台湾,不包括中国香港)保持大量的逆差。我国加工贸易对欧美(包括中国香港)出口的比重为64.5%,进口的比重仅为12.8%:对日、韩、台和东盟出口的比重为22.3%,进口的比重高达62.7%。产品内分工的价值链由上游部分(研发和零部件生产)、中游部分(加工组装)和下游部分(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组成,根据表1,我国从亚洲地区(不包括中国香港)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经加工组装后销往欧美市场,我国处于从事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加工组装环节,从而成为亚洲对欧美贸易失衡(即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承接者。作为全球经济失衡承接者的角色,2000~2009年,我国有大量的加工贸易顺差,并且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顺差(见表2)。因此,可得结论:
表l:2008年我国大陆加工贸易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总值(亿美元)
贸易伙伴 |
进出口合计 |
出口 |
进口 |
金额 |
同比 |
金额 |
同比 |
金额 |
同比 |
美国 |
1695.8 |
3.7% |
1498.9 |
3.1% |
196.9 |
8.3% |
欧盟 |
1664.7 |
13.4% |
1438.5 |
12.9% |
226.2 |
17.0% |
中国香港 |
1480.2 |
1.5% |
1418.9 |
2.5% |
61.3 |
-15.9% |
日本 |
1235.6 |
5.6% |
622.7 |
7.9% |
612.8 |
3.2% |
东盟 |
918.9 |
3.3% |
436.2 |
8.6% |
482.7 |
-1.0% |
韩国 |
912.3 |
13.0% |
320.8 |
30.7% |
591.5 |
5.3% |
中国台湾 |
810.6 |
0.1% |
126.8 |
6.6% |
683.8 |
-1.0% |
加工贸易总额 |
10535.8 |
6.9% |
6751.8 |
9.3% |
3784 |
2.7% |
美欧(包括中国香港)的比重 |
45.9% |
|
64.5% |
|
12.8% |
|
日、韩、台和东盟的比重 |
36.8% |
|
22.3% |
|
62.7% |
|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官方网站和《中国统计年鉴.2009》。
命题3:我国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低端环节,使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承接者,所以说我国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位置是我国外贸失衡的主要原因。
命题4:只要我国提升自身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位置,我国外贸失衡程度就会下降。
(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是我国外贸失衡加剧的原因 世界经济不断全球化和我国经济快速全球化是我国外贸失衡加剧的原因,具体包括:
第一,全球经济失衡程度不断上升(见图五),在我国是全球经济失衡承担者的情况下,我国承接全球经济失衡的数额相应增加,外贸失衡就随之增加。
第二,由于我国经济全球化速度快于世界经济全球化速度,我国承接全球经济失衡的份额加大,外贸失衡便会加剧。分不同贸易方式来分析,如表3所示,1990~2007年,我国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占亚洲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逐步上升,但是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净出口占亚洲净出口的比重小,甚至在某些年份为负数;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亚洲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同样逐步上升,加工贸易净出口占亚洲货物净出口的比重快速上升,从1990年的21.55%飚升至2007年的76.30%。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速度快于世界经济全球化速度(表现为我国进出口在亚洲进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我国加工贸易顺差大幅上升,而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顺差却较小甚至某些年份为逆差。在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中,我国不会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承接者;唯有加工贸易方式,我国才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承接者。由此可见,当我国经济全球化快于世界经济全球化时,由于承担了全球经济失衡,并且承担的份额不断上升,才会导致我国外贸顺差不断增加。
表2:2000~2009年我国不同贸易方式的净出口(亿美元)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一般贸易 |
51.0 |
-15.8 |
70.8 |
-56.2 |
-45.4 |
354.3 |
831.3 |
1098.4 |
907.7 |
-41 |
加工贸易 |
450.9 |
534.6 |
577.3 |
789.5 |
1062.8 |
1424.6 |
1888.8 |
2490.9 |
2967.4 |
2647 |
其他贸易 |
-260.9 |
-293.4 |
-343.8 |
-477.8 |
-696.5 |
-758.9 |
-945.3 |
-971.0 |
-893.8 |
-645 |
净出口总额 |
241 |
225.4 |
304.3 |
255.5 |
320.9 |
1020 |
1774.8 |
2618.3 |
2981.3 |
1961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和《2009年中国统计公报》。
表3:我国不同贸易方式进出口和净出口占亚洲的比重(%)
年份 |
加工贸易 |
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 |
进出口的比重 |
净出口的比重 |
进出口的比重 |
净出口的比重 |
1990 |
2.84 |
21.55 |
5.23 |
-25.63 |
1991 |
3.35 |
13.24 |
4.56 |
1.29 |
1992 |
3.78 |
10.01 |
5.02 |
-4.62 |
1993 |
3.93 |
9.89 |
5.61 |
-25.21 |
1994 |
4.40 |
11.57 |
5.56 |
-4.93 |
1995 |
4.63 |
35.08 |
5.22 |
3.14 |
1996 |
4.99 |
|
4.87 |
|
1997 |
5.58 |
56.53 |
5.11 |
21.20 |
1998 |
6.41 |
17.65 |
5.59 |
3.75 |
1999 |
6.33 |
20.37 |
6.05 |
-4.41 |
2000 |
6.55 |
28.38 |
6.94 |
-13.21 |
2001 |
7.52 |
44.85 |
8.36 |
-25.94 |
2002 |
8.71 |
38.80 |
9.19 |
-18.35 |
2003 |
9.84 |
48.85 |
10.84 |
-33.04 |
2004 |
10.69 |
64.18 |
11.77 |
-44.80 |
2005 |
11.61 |
84.34 |
12.30 |
-23.95 |
2006 |
12.04 |
76.88 |
13.45 |
-4.64 |
2007 |
12.43 |
76.30 |
14.97 |
3.96 |
注:进出口(或净出口)的比重指中国进出口(或净出口)占亚洲进出口(或净出口)的比重。1996年亚洲净出口为-89亿美元,因此未列出1996年净出口比重。
数据来源:《国际贸易年鉴(2009)》和《中国统计年鉴(2009)》。
综上所述,在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失衡承接者的情况下,世界经济越全球化,全球经济失衡越严重,我国外贸失衡越大;我国经济越全球化,我国所承担全球经济失衡的份额越大,我国外贸失衡越大。由此可得结论:
命题5:在我国是全球经济失衡承担者的情况下,世界经济越全球化,全球经济失衡越严重,我国外贸失衡越严重,即世界经济不断全球化是我国外贸失衡加剧的原因。
命题6:在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失衡承接者的情况下,我国经济越全球化,我国所承担全球经济失衡的份额越大,我国外贸失衡越严重,即我国经济快速全球化是我国外贸失衡加剧的原因。
四、失衡加剧原因的实证检验
(一)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检验
实证研究采用样本期为1978~2008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司网站和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1.变量说明。CHNEX为中国净出口与中国GDP之比,表示中国外贸失衡程度,WNEX为世界各洲净出口绝对值之和与世界GDP总额之比,表示全球经济失衡程度.CHOPEN为中国进出口总额与中国GDP之比,作为中国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衡量指标,WOPEN为世界进出口总额与世界GDP之比,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衡量指标。
2.各变量的单位根检验。在协整检验之前首先要进行单位根检验,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见表4。
3.协整检验。由于这里对两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可以采用EG两步法:第一步,用OLS方法回归得到全球经济失衡和我国外贸失衡的方程式,见表5。
第二步,对以上三个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回归方程(1)残差的ADF值-3.9359,回归方程(2)和(3)残差的ADF值分别为-4.3914和-3.5941,采用的检验形式是无截距无斜率和滞后1期,滞后期①失衡形成原因(即命题l和3)不适合实证研究证明,并且根据以上的逻辑分析已得到充分证明。这部分主要运用实证研究来验证失衡加剧的原因(即命题2、5和6)。根据AIC和SC最小的准则确定,根据Mackinnon(1991)通过模拟试验得到的临界值表,5%显著水平下三个变量的临界值为-3.56,这三个回归方程残差的ADF检验值都小于临界值,表明这三个方程都是协整方程。
表4:使用ADF方法对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
变量 |
水平值 |
一阶差分 |
ADF值 |
1%临界值 |
5%临界值 |
检验形式(C,T,L) |
ADF值 |
1%临界值 |
5%临界值 |
检验形式(C,T,L) |
CHNEX |
-0.7467 |
-4.3098 |
-3.5742 |
(C,T,1) |
-3.6910** |
-4.3943 |
-3.6122 |
(C,T,5) |
WNEX |
-2.5062 |
-4.3098 |
-3.5742 |
(C,T,1) |
-3.6578** |
-3.6793 |
-2.9677 |
(C,0,0) |
CHGLOB |
-0.7872 |
-4.3098 |
-3.5742 |
(C,T,1) |
-3.6678** |
-4.3098 |
-3.5742 |
(C,T,0) |
注:检验形式C、T、L分别表示ADF检验方程的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N表示不包括时间趋势项。由AIC值和SC值达到最小的原则来确定ADF检验的滞后阶数。**表示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1%的水平上显著。
表5:全球经济失衡和我国外贸易失衡的回归方程式
|
被解释变量 |
截距项 |
WOPEN |
CHOPEN |
R2 |
Adu-R2 |
F-stat |
D-W |
(1) |
WNEX |
-1.7883 |
0.0803 |
|
|
|
|
|
|
|
|
0.7171 |
0.7073 |
73.5068 |
0.5506 |
(-4.3255)*** |
(8.5736)*** |
|
|
|
|
|
(2) |
CHNEX |
-10.6459 |
0.2757 |
|
|
|
|
|
|
|
|
0.7375 |
0.7285 |
81.4931 |
1.1588 |
(-7.8971)*** |
(0.0305)*** |
|
|
|
|
|
(3) |
CHNEX |
-3.0508 |
|
0.1278 |
|
|
|
|
|
|
|
0.5194 |
0.5028 |
31.3401 |
0.7312 |
(-3.5624)*** |
|
(5.5982)*** |
|
|
|
|
注:小括号内的数值为t检验值,***表示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
4.格兰杰因果检验。由于WNEX与WOPEN之间、CHNEX与WOPEN之间、CHNEX与CHOPEN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对这三组变量进行两个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1)检验世界经济全球化加深是否是全球经济失衡加剧的格兰杰原因。如表6的检验结果表明,在最优滞后期为2期时WOPEN是WNEX的格兰杰原因,在最优滞后期为2期时WNEX不是WOPEN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世界经济全球化加深是全球经济失衡加剧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不成立,命题2得证。
(2)检验世界经济全球化加深是否是中国外贸不平衡恶化的格兰杰原因。如表6的检验结果表明,在最优滞后期为3期时WOPEN是CHNEX的格兰杰原因,在最优滞后期为4期时CHNEX不是WOPEN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世界经济全球化加深是我国外贸失衡恶化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不成立,命题5得证。
(3)检验中国经济全球化加深是否是中国外贸失衡恶化的格兰杰原因。如表6的检验结果表明,在最优滞后期为1期时CHOPEN是CHNEX的格兰杰原因,在最优滞后期为1期时CHNEX不是CHOPEN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中国经济全球化加深是我国外贸失衡恶化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不成立,命题6得证。
(二)横截面数据的实证检验
根据横截面数据可知,一般而言,东部省份开放度大,外贸顺差大;中西部省市开放度小,外贸顺差小甚至为逆差。下面用横截面数据回归检验开放度是否是造成外贸失衡的原因,即验证命题6。
使用的是2008年的我国各省份的横截面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所涉及变量有:NEX为我国各省份的净出口(各地区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的货物净出口),单位为亿美元;OPEN为我国各省份的开放度,为各省份的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
表6: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
原假设H0 |
滞后1期 |
滞后2期 |
滞后3期 |
滞后4期 |
滞后5期 |
滞后6期 |
最优期数 |
WOPEN不是WNEX的 |
1.0404 |
3.2655** |
3.4020** |
4.2340** |
3.6633** |
3.1201** |
滞后2期 |
格兰杰原因 |
(0.3168) |
(0.0557) |
(0.0366) |
(0.0137) |
(0.0230) |
(0.0442) |
格兰杰方程的AIC准则 |
0.7712 |
0.5261 |
0.4925 |
0.3947 |
0.3318 |
0.3552 |
格兰杰方程的SC准则 |
0.9581 |
0.8090 |
0.8731 |
0.8747 |
0.9125 |
1.0377 |
WNEX不是WOPEN的 |
0.6181 |
0.9812 |
0.7089 |
0.3796 |
0.4205 |
0.8499 |
滞后2期 |
格兰杰原因 |
(0.4386) |
(0.3894) |
(0.5575) |
(0.8202) |
(0.8273) |
(0.5563) |
格兰杰方程的AIC准则 |
4.1475 |
4.0943 |
4.2188 |
4.4177 |
4.5332 |
414552 |
格兰杰方程的SC准则 |
4.3343 |
4.3772 |
4.5994 |
4.8976 |
5.1139 |
5.1378 |
WOPEN不是CHNEX的 |
8.3583*** |
6.8848*** |
6.4187*** |
5.6408*** |
3.8123** |
2.8512 |
滞后3期 |
格兰杰原因 |
(0.0075) |
(0.0043) |
(0.0030) |
(0.0040) |
(0.0199) |
(0.0578) |
格兰杰方程的AIC准则 |
3.7003 |
3.6860 |
3.5088 |
3.6020 |
3.7686 |
3.8751 |
格兰杰方程的SC准则 |
3.8871 |
3.9689 |
3.8894 |
4.0819 |
4.3493 |
4.5576 |
CHNEX不是WOPEN的 |
0.0094 |
0.3643 |
0.7255 |
3.0907** |
1.8205 |
1.8075 |
滞后4期 |
格兰杰原因 |
(0.9234) |
(0.6984) |
(0.5481) |
(0.0422) |
(0.1692) |
(0.1803) |
格兰杰方程的AIC准则 |
4.0196 |
4.1134 |
4.0122 |
3.7966 |
3.9335 |
3.9537 |
格兰杰方程的SC准则 |
4.2064 |
4.3963 |
4.3928 |
4.2766 |
4.5141 |
4.6363 |
CHOPEN不是CHNEX |
8.8035*** |
5.5534** |
3.8536** |
2.9860** |
3.3826e** |
3.0087** |
滞后1期 |
的格兰杰原因 |
(0.0062) |
(0.0104) |
(0.0242) |
(0.0470) |
(0.0303) |
(0.0494) |
格兰杰方程的AIC准则 |
3.8824 |
3.9135 |
4.0078 |
4.1348 |
4.0829 |
4.0908 |
格兰杰方程的SC准则 |
4.0693 |
4.1964 |
4.3884 |
4.6147 |
4.6636 |
4.7733 |
CHNEX不是CHOPEN |
2.7750 |
2.4976 |
1.7320 |
1.3124 |
0.8471 |
0.5460 |
滞后1期 |
的格兰杰原因 |
(0.1073) |
(0.1034) |
(0.1911) |
(0.3030) |
(0.5376) |
(0.7643) |
格兰杰方程的AIC准则 |
5.6576 |
5.6897 |
5.8500 |
6.0028 |
6.1585 |
6.3505 |
格兰杰方程的sc准则 |
5.8445 |
5.9726 |
6.2306 |
6.4827 |
6.7392 |
7.0331 |
注:上下两个组成的一组数字,上面数字表示F-统计值,下面用小括号括住的数字表示其相伴概率。***表示1%的水平上显著,料表示5%的水平上显著。最优滞后期数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方程的AIC准则和SC准则最小的原则来确定。
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NEX对OPEN回归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回归,以OLS回归残差绝对值的倒数作为权数。加权最小二乘法的回归结果为①:
NEX=-20.1097+531.29750PEN(1)
(一8.0151)***(18.8057)***
R2=0.9803 Adjusted-R2=0.9796 F-stat=353.6533D-W stat=1.9478
(小括号里面的数值为t统计值,***表示1%水平上显著,**表示5%水平上显著)
(1)式回归方程表明,当某省市的开放度越大,代表经济全球化程度越高,则该地区贸易顺差额越大,命题6得证。
五、调整我国贸易失衡的新思路
综上所述,不平等(不平衡)的国际分工,是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我国由于位于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使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承担者,这是我国外贸失衡的原因。经济越全球化,国际分工越深入,全球经济失衡和我国外贸失衡便会加剧。一言蔽之,无论是对于世界经济还是对于中国外贸收支,国际分工导致失衡,经济全球化深化导致失衡加剧。
在不平等(不平衡)的国际分工格局下,以往调节外贸失衡的政策(包括人民币升值和大宗采购)没有收到预期效果,需要采取新措施来调节外贸失衡,具体包括:
(一)沿海发达地区应适度削减加工贸易规模
由于我国外贸顺差主要来源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加工贸易,并且加工贸易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因此我国应适当压缩加工贸易规模。如表7所示,沿海经济最发达6个省市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了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84.2%,除天津之外其他5个省市的加工贸易净出口占了我国加工贸易净出口总额的80.8%。并且,与一般贸易相比,由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对当地其他行业的拉动作用较小,适度缩减加工贸易规模对沿海发达地区的影响较小。
可以从存量和增量两方面来适度缩减沿海发达地区加工贸易规模。从存量来看,沿海地区可以通过提高一线工人工资或福利等方法来减少加工贸易。从增量来看,由于加工贸易多属于低端产能,沿海发达地区在新引入的外资中应逐步降低从事加工贸易外资的比重,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为8906.1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加工贸易总额的84.5%。
(二)沿海发达地区应当使提升产业结构与淘汰加工贸易产能两者步调一致
沿海发达地区淘汰加工贸易低端产能应与发展中高端产业相结合,并且两者步调保持一致。沿海发达地区积极发展中高端产业,一方面可以减少甚至抵消淘汰部分加工贸易产能对当地经济造成的不利冲击,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沿海发达地区在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位置,减少我国外贸失衡(根据命题4)。沿海发达地区淘汰加工贸易产能的速度应与发展中高端产业的速度相协调,如果淘汰过快对当地经济造成过大冲击,沟汰过慢不利于我国贸易失衡调节。另外,加工贸易企业的调节应采取区域差别对待策略,对于中西部地区,由于加工贸易规模小,经济相对落后,因此无须限制其加工贸易的发展。
表7:2009年中国经济中心不同贸易方式的进出口(亿美元)
|
一般贸易 |
加工贸易 |
贸易总额 |
出口额 |
进口额 |
净出口 |
出口额 |
进口额 |
净出口 |
出口额 |
进口额 |
净出口 |
北京 |
299.2 |
1906.6 |
-1607.4 |
207.5 |
121.5 |
85.9 |
574.5 |
2142.6 |
-1568.0 |
天津 |
179.8 |
|
|
217.4 |
|
|
422.3 |
383.1 |
39.2 |
上海 |
642.2 |
593.8 |
48.3 |
918.0 |
399.4 |
518.6 |
1693.5 |
1527.9 |
165.6 |
江苏 |
920.1 |
431.4 |
488.7 |
1419.7 |
840.3 |
579.4 |
2380.4 |
1542.3 |
838.1 |
浙江 |
1218.5 |
344.0 |
874.5 |
308.5 |
150.2 |
158.3 |
1542.7 |
568.4 |
974.2 |
广东 |
1163.0 |
823.6 |
339.4 |
2612.6 |
1557.9 |
1054.8 |
4041.0 |
2791.6 |
1249.3 |
全国 |
6628.6 |
5720.9 |
907.7 |
6751.1 |
3783.8 |
2967.4 |
14306.9 |
11325.6 |
2981.3 |
占比 |
0.667 |
|
|
0.842 |
|
0.808① |
0.745 |
0.791 |
0.570 |
注:占比指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之和在全国的比重,但(①的统计不包括天津。数据来源: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
(三)通过多国共同的政策调整来减少我国的外贸失衡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外贸失衡是世界多个国家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只不过以中低端价值链环节融人国际分工,使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承担者。因此,我国不能成为调控全球经济失衡的唯一责任人,作为造成世界失衡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样有责任成为全球经济失衡调节的共同承担者,也就是说,应当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各国共同调节全球失衡的互相协调机制,共同制定政策共同协作来调节全球失衡,这样才能收到更为明显的效果。多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共同参与的应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协调机制包括:
第一,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和一些石油输出国应当实施减少储蓄刺激消费的政策,欧美逆差国家应当推行鼓励储蓄抑制消费的政策。具体来说,美国应鼓励储蓄并减少财政赤字,限制支出;欧洲国家应维持低利率以刺激消费需求;日本应继续金融改革,加强财政政策对投资的激励;而大多数亚洲顺差国家则应扩大内需,提高大众消费需求,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石油出口国可以考虑增加其社会消费支出,增加在石油生产及经济结构多样化方面的投资,等等。
第二,逐步改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平等地位。发展中国家应当意识到,在工业化进程中,只有努力提升本国科技水平和产业结构,才能扭转自身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从而才有机会步入发达国家行列以及减少在经济崛起过程中过多的贸易顺差;发达国家应放宽对像中国这样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出口限制,甚至应对发展中国家进行适当的技术援助,以促进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这样有利于减少国际分工的不平等和全球经济失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