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业务对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及建议
马海龙  2010-02-23
摘 要: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国家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以来全国信贷投放超常增长,其中票据融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为分析票据融资业务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提高货币政策执行效果,本文以金融欠发达城市聊城为例,通过分析2001年以来票据业务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政策执行效果的建议。
关键词: 票据融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票据市场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国家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以来全国信贷投放超常增长,其中票据融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为分析票据融资业务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提高货币政策执行效果,本文以金融欠发达城市聊城为例,通过分析2001年以来票据业务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政策执行效果的建议。
  
  一、聊城市票据业务发展现状
  
  
1、票据业务飞速发展,规模不断膨胀。2001年以来,聊城市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年均增长46.04%,在全市信贷总量中的占比由2001年的4.29%上升至2008年的15.68%;票据贴现业务年均增长50.31%,票据融资在贷款中的占比由2001年末的0.87%上升至2008年末的2.24%。
  
  2、票据业务市场化程度逐步深化。目前转贴现利率已完全实现市场化,票据贴现利率虽然规定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但突破下限的现象时有发生,2005年聊城市贴现加权平均利率曾低至1.92%,低于再贴现利率1.32个百分点;2009年2月份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贴现利率低至1.8%左右,与再贴现利率基本持平。票据流动无区域性趋势明显,2004年至2009年6月末聊城市累计转出票据238.21亿元,占同期累计直贴发生额的48.87%。
  
  3、与全国的票据业务发展相比仍属于落后地区。与全国的数据相比,聊城仍属于金融欠发达地区。2007年聊城市GDP中金融业增加值占比1.51%,低于全国2.92个百分点;2008年年末,聊城市票据融资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中占比2.24%,低于全国4.11个百分点;聊城市2008年新增票据融资占新增贷款的比重是11.4%,低于全国4.09个百分点。
  
  二、票据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1、承兑保证金直接影响各项存款。目前金融统计指标各项存款中包括保证金存款,票据业务快速发展加快了存款的增长速度。据统计聊城市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比例为66.61%,保证金存款在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中占比由2001年的1.93%,上升至2009年3月末的12.78%,2001年至2008年年末聊城市保证金存款对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额的贡献率为9.99%。2008年12月到2009年3月,四个月全市银行承兑汇票累计签发157.48亿元,存款增加181.5亿元,其中承兑保证金就占了41.14%。
  
  2、贴现直接影响贷款变化。2001年到2009年3月,聊城市票据融资余额由1.96亿元增至48.55亿元,在各项贷款中占比由0.87%上升至6.99%,对贷款增长的贡献率为9.94%。贴现业务对贷款月度数据的影响尤为明显,2008年12月、2009年1月、2月票据融资当月新增额占全市各项贷款新增额的比例分别为164.89%、53.38%和52.41%。另外,贴现对短期贷款的替代作用日趋明显,2001年至2008年贷款发生额中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占比此消彼长呈中度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339。
  
  3、票据空转造成存贷款大量虚增。贷款转保证金-签发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贴现资金回流转保证金-再开承兑汇票,票据融资的乘数放大效应,不仅使票据承兑、贴现脱离经济实体而形成超常增长,还造成存贷款虚增。假设R为保证金比例,IN占现率(即按贴现月利率为i,贴现期限为K月,I=i×K),n次承兑后存款规模增加值为A[1+(1-1)/R+…+(1-I)n-1/Rn-1];n次贴现后贷款规模增加值为A[1+(1-I)/R+(1-I)2/R2+…+(1-I)n/Rn]。被虚增出来的存款和信贷规模大小主要取决于保证金比例(R)的大小和票据被空转的次数(n),保证金比例越低、票据空转次数越多,虚增的泡沫越大。而现实中由于部分金融机构为完成存贷款考核任务,要求客户贷款后开承兑汇票,或在利率倒挂情况情况下,由于银行审核把关不严,一些企业利用虚假合同和发票办理票据贴现,部分贴现资金被存入银行谋取利差,而未注入到实体经济运行中,加剧了票据“空转”现象。
  
  4、货币政策调整时,票据融资业务反映迅速。票据因其流动动性强、易操作等特点成为金融机构应对货币政策调整的一副万能牌。2006年央行大力回收银行流动性,各行控制信贷投放基本上都是从压缩贴现业务开始,聊城市贴现自6月份开始出现连续5个月的负增长,2006年年末,贴现余额较同期下降19.52%,累计发生额较同期下降35.51%。2008年9月份信贷政策微调后,全市贴现业务自10月起5个月连续增长,2009年2月末余额较2008年9月末增加了36.13亿元,占同期人民币贷款新增的54.28%。
  
  5、票据业务存在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变通作用。票据业务的灵活性和金融机构对调控政策的变通,共同促使一些不符合信贷政策的资金需求转向票据市场。如2006年银行贷款对房地产、钢铁、纺织、电解铝、水泥等宏观调控行业控制的较为严格,但票据市场对这类企业没有明确的规定,金融机构通过为企业办理票据融资使其获得资金,同一企业在同一产业政策、信贷政策下通过同一银行两种不同的融资途径,便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三、存在的问题
  
  
1、影响对宏观经济形势判断的准确性。票据融资超常增长造成存贷款规模大量虚增,一方面使信贷数据失真,影响金融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一方面影响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判断,因为由于票据业务造成的存贷款增量中,存款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企业支付能力的提高,贷款增加而实体经济并未得到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从2009年一季度的反映可以看出,一边是企业生产经营显著下滑,一边是票据融资“井喷式”增长。
  
  2、对货币政策效果产生对冲作用。在增加市场流动性的要求下,票据业务的扩张减缓了银行信贷资产的投入速度,在压缩市场流动性的要求下,票据业务的收缩也并没从实际上减少信贷投放,对经济偏热或偏冷时为控制通胀或紧缩时而出台的货币政策有明显的对冲作用,直接减轻了政策效果。
  
  3、再贴现的货币政策工具导向作用失灵。一是再贴现偏离票据市场发展方向,以再贴现为自变量x,以银行承兑汇票和贴现分别为因变量y,根据2001年~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做相关性分析,r分别为0.183和0.263,再贴现的发展与承兑、贴现业务发展基本表现为不相关。二是再贴现价格失真,利率脱离市场,失去了对票据业务定价的指导及引导意义。再贴现利率不能随着资金市场价格走势而调整,回顾近年来再贴现的发展,资金价格走高时,再贴现一度成为金融机构套利的工具,资金价格走低时,过大的利率差使再贴现完全处于闲置状态,对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作用减弱。
  
  4、蕴含了较大的系统风险。一是银行信用的过渡膨胀使银行存在潜在的支付风险。聊城市某信用社长期以来给一家企业用循环开票的方式代替贷款,使其短期资金长期占用,2006年7月监管部门要求信用社停办承兑业务,而企业资金紧张无力支付到期承兑,8月份后陆续到期的50%保证金的差额承兑5.2亿元,造成垫款0.35亿元,差额承兑被迫转贷款1.7亿元,并造成了长时间的支付困难。二是票据空转带来的风险,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空转链条中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可能因为存贷款规模的剧烈变动而陷入风险。三是票据市场逐步细分中潜藏着较大的系统风险。当银根紧缩资金面趋紧时,那些依靠倒卖票据来维持资金周转并实现盈利的中小金融机构一旦资金链条出现断裂,很容易形成现实的系统风险。四是政策风险。那些变通宏观调控政策要求,通过票据融资支持国家限制行业的金融机构,一旦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趋紧,容易产生信贷风险。
  
  四、政策建议
  
  
1、加快信用体系建设,重点培植商业信用,稳步推动商业承兑汇票发展;加强票据市场基本建设,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循序渐进地发展融资性票据,同时要尽快完善票据相关法律法规,为促进票据业务健康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2、改善再贴现运行机制,使其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应有的政策传导和市场利率指导作用。一是完善再贴现利率的形成机制;二是取消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生成的规定,使票据业务利率实现市场化;三是将再贴现利率纳入货币政策调控视野,实行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金融机构的差别再贴现率,有效支持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
  
  3、加强对票据业务合规性监管,规范票据市场秩序。目前形势下,金融监管机构应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票据业务贸易背景的真实性、票据业务操作的规范性以及假票据等方面的现场检查。严禁对没有贸易背景的票据进行贴现。银行要加强票据业务的管理,加大对业务操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4、调整考核指标,将承兑保证金、贴现从各项存款、贷款指标中剔除,实行单独考核。避免金融机构为完成信贷规模、调整资产结构、稀释不良贷款率或降低加权风险资产等目的,而盲目扩大票据业务。

作  者:马海龙    
出  处:金融参考
单  位:中国人民银行聊城市中心支行    
经济类别:财经政策
库  别:国内论文子库
相关文章
 今年货币政策三个动态平衡不能偏颇 (2010-02-23)
 央行货币政策面临新挑战 (2010-02-23)
 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的走向选择 (2010-02-22)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策略 (2010-02-22)
 对今年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及预案的几点建议 (2010-02-19)
 2010年我国货币政策的挑战与对策 (2010-02-10)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