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助力 |
刘轶 2025-03-17 |
摘 要: |
高校教师应秉持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提升自身的育人水平和科研能力,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具体而言,教师需要拓宽思想格局,强化师德修养,提升教学能力,并积极参与科研,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人才。同时,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推动教育与科研的深度融合。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努力,高校教师将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关键词: |
新质生产力,高校教师,教育家精神,科研能力 |
|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支撑。教育、科技、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高校是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高校教师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要坚持守正创新,弘扬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以创新意识、数字化能力、跨学科视野为核心,通过教学改革、科研突破、产教融合等路径,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技术动能和制度保障,提升育人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助力。
一、不断提升教师育人水平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和最活跃的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至关重要。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培养适配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型人才,离不开高水平教师队伍。教育家精神是中华传统育人文化与新时代教育精神的高度凝练和升华,是对新时代教师的全面要求。高校教师应着眼于新质生产力发展,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提升育人水平。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前沿技术敏锐度、持续的学习意识。高校应通过师德师风机制建设,培养教师教育家精神,包括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
一是定锚稳舵、扬帆致远,提升高校教师思想格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要求高校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时刻清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育人过程中站稳立场、坚定信念,培育学生正确的理想和信仰。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要求高校教师观世界、拓眼界、敞心胸,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做具有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如此,高校教师可以从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角度出发,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强化学生学习知识本领的内驱动力。
二是崇德知礼、仁者爱人,强化高校教师师德修养。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要求高校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将自己的知识、经验、感悟传授给学生,点燃他们对学习、生活的向往与热情。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要求高校教师用纯粹无私的爱守护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引导广大教师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高校教师不仅要做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氛围。
三是精准施教、与时俱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智慧,还要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塑造高尚灵魂。要因势而新、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材施教,将传统“漫灌式”教育转变为“滴灌式”教育,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精准化的教育方案,不断激发学生潜能,为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急需的人才创造成长空间。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要求高校教师不断加强知识储备,应对知识更新迭代带来的挑战。要不断在教育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探究教育活动的真相,总结教育活动规律;勇于面对教育活动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方案。如此,高校教师才能完成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引导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成长制定更具体的教学方案、提供更前沿的教学内容、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每名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而言,高校作为人才供给的“大后方”,既具有提供新鲜血液的现实价值,也有“储能蓄势”的长远价值。因此,高校教师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立格局、修德行、增能力,既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知行合一的可用之才,又要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养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二、不断增强教师科研能力
新质生产力包括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锻造精品工程、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离不开强大的智力支撑。高校作为重要的有组织科研机构,拥有专业的科研环境和系统的科研体系,在国家科技创新中占据重要位置。教师作为我国重要的科研力量,应积极投身于新质生产力发展浪潮中,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应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以科学家精神为支撑,努力提升科研能力。
一是树立远大理想,将爱国作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要求高校教师以报效祖国为理想、服务人民为目标。高校教师要学习钱学森、邓稼先、黄大年、南仁东等科学家的先进事迹,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将家国情怀转为科研攻关的热情和动力。“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要求高校教师将无私奉献作为人生追求,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迷茫一时成败。高校教师要向科技战线上诸多无名英雄学习,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力争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二是深入科研一线,坚持以心感悟、以身践行。“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要求高校教师尊重规律、实事求是。高校教师要恪守科研道德和学术诚信,在科研中下“真”功夫、“细”功夫,一步一个脚印,把学问做扎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关键,要求高校教师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守旧、不惧怕困难。高校教师要有勇攀科技高峰的志向、勇于探索未知的勇气和敢于挑战困难的胆魄,积跬步以至千里,不断向着科研目标迈进。
三是重视团队精神,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要求高校教师融入科研集体。为了实现科研目标,高校教师要甘当螺丝钉,将个人聪明才干与集体科研有机统一起来。“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要求高校教师注重科研传承、培养科研新人。科学永无止境,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高校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提拔人才,帮助人才成长,壮大科研生力军,实现科研的传承与发展。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而言,高校是“策源地”,也是“孵化器”,更是“助推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机构。因此,高校教师要担当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加速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对接科研项目,开展科研育人,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高校教师是科技革命的参与者和未来社会的塑造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从育人维度、科研维度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指引和遵循。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要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做教研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