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造成的冲击及对策建议
于文涛  2009-09-11
摘 要: 虽然我国政府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采取了包括改善出口企业信贷融资条件、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措施缓解出口下降的势头,政策效果也开始显现,但2009年1-4月份单月出口同比降幅仍分别达17.5%、25.7%、17.1%、22.6%。目前,仍面临以下主要问题:经济萎缩造成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出口均出现明显降幅;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使本已衰退的出口更加雪上加霜;出口的调整将对就业和收入增长产生拖累,给扩大消费带来不利影响;人民币汇率预期不稳定给出口部门造成较大压力。本文提出了加大对出口的政策支持力度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危机,出口领域,汇率预期,收入增长
  美国次贷危机自爆发以来,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不仅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是从金融领域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造成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乃及全球经济均陷入衰退之中。由于对外依存度逐年增加,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趋势下,我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2008年四季度以来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减缓状况。截至目前,部分经济指标虽然出现趋好迹象,但触底回升的结论尚待进一步观察。其中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领域带来的冲击较大,影响也较为直接,脆弱的外需仍处于下行趋势之中。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2002-2007年连续6年增速在20%以上,2008年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进出口总额仍保持了17.8%的增速。同时,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增大,按照不变价计算,2002-2008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年均贡献度为1.4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3.4%,对保持经济较快平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四季度,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开始得到进一步释放,进出口形势出现恶化趋势,11月份出现2000年以来进出口各项指标首次同时负增长的状况。进入2009年,外贸形势继续较为严峻,2月份出口达到最大降幅25.73%,虽然受出口退税等扶持政策的影响,出口快速下降的势头在3月份得到明显减缓,降幅为17.1%,但4月份出口降幅又扩大到22.6%,单月进出口各项指标已连续6个月出现负增长。根据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中心出口订单指数,2008年7月份以来我国新增出口订单开始负增长,到2009年4月。份仍环比回落,未出现显著复苏迹象。受世界经济增长前景仍不明朗,世界贸易形势依然严峻,以及近期世界各国防范甲型H1N1流感的措施将会导致全球贸易进一步萎缩等影响,预计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我国外贸将难改下降趋势,进出口可能继续呈负增长,形势不容乐观,预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会出现下降。
  
  二、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影响
  

  虽然我国政府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采取了包括改善出口企业信贷融资条件、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措施缓解出口下降的势头,政策效果也开始显现,但2009年1-4月份单月出口同比降幅仍分别达17.5%、25.7%、17.1%、22.6%。目前,仍面临以下主要问题:
  
  (一)经济萎缩造成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出口均出现明显降幅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且增长前景恶化,低迷不振的经济发展态势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从2009年以来的世界经济表现看,很可能出现全年经济负增长的局面,这将导致全球贸易额出现下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数据,2009年世界经济将下降1.3%,成为6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IMF同时预测,日本、美国、欧元区2009年经济将分别下滑6.2%、2.8%、4.2%。不仅如此,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在逐步向新兴国家传导,印度、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减速也超出预期。
  经济增幅下降必然导致全球需求萎缩,外需的减少将对我国出口增长造成强有力的制约。2009年1-4月份,出口额同比下降20.5%。从出口市场看,我国对美国、日本、欧盟出口额分别下降15.7%、18.3%、23.6%;而对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出口降幅更大,分别达到46.2%、38.3%。我国出口的近60%直接或间接面向美国、日本和欧盟市场,通过其他市场弥补因这三大经济体陷入衰退而减少的出口需求将面临很大困难。
  
  (二)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使本已衰退的出口更加雪上加霜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和贸易明显下滑,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造成贸易保护主义日渐加剧,各国均希望通过贸易保护来转嫁金融危机造成的国内矛盾,其中不仅包括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还包括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提高关税、滥用救济措施等各种贸易摩擦急剧增多。2008年11月15日G20华盛顿峰会以来,20国中已有17个国家实行了47项新的贸易限制措施。2008年下半年各国提起的反倾销措施快速增加,全年全球反倾销调查发起数量比2007年增长15%,最终被认定为倾销并课以惩罚性关税的案件数增长22%。
  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实体和第二大出口国,我国遭受的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增加,2008年我国出口额约占世界出口的8%,但遭受的贸易保护诉讼却占世界的15%,预计这种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1-4月份,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调查38起。由于我国大部分出口导向型企业的防范意识和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贸易摩擦加剧的形势下,出口将会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一旦抬头,也将导致全球贸易额萎缩的趋势进一步加剧,2009年3月,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和OECD(经合组织)分别预测世界贸易量将下降6.1%、9.0%和13.2%。这最终可能延长世界经济衰退的时间,加剧其恶化的程度,使我国出口的未来发展前景更加黯淡。
  
  (三)出口的调整将对就业和收入增长产生拖累,给扩大消费带来不利影响
  
  
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10月以来,外需不足、经营困难造成沿海地区部分中小企业倒闭或裁员,使国内就业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用工需求出现下滑,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8年底的4.2%上升到2009年一季度末的4.3%。目前农民工的就业难度加大,返乡的农民工中尚有很大一部分因为机会的缺失而未能外出,同时已外出的农民工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明显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就业水平的下降,必将造成收入水平的下降,改变了广大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使我国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增加了难度。为应对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我国政府及时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但出口形势变化造成就业减少、收入水平降低,将会使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大缺乏基础。这种影响在出口导向型企业分布较为密集的沿海省份表现的会更为明显。目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仍处于下行趋势中,2009年1-4月份消费虽然延续了稳定增长的态势,同比增长15.0%,但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速仍有所下降。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8%,比一季度增幅有所下降。
  
  (四)人民币汇率预期不稳定给出口部门造成较大压力
  
  
2008年8月份以来,作为市场上首选的避险货币,美元强劲升值,对欧元、英镑和澳元等货币升值幅度均高达20%以上,而人民币对美元保持基本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而同期越南盾、印度卢比、韩元等经济体货币对美元汇率有较大幅度贬值,造成欧美等国家的进口需求大幅向越南等经济体转移,对我国出口需求也形成显著的抑制作用。进入2009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一直在6.83-6.84之间窄幅震荡,2月底在连续5个交易日小幅下行后,又结束近6个月的贬值转为升值。4月全月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6‰,5月初人民币对美元继续升值,达到约6.82的水平。人民币即期汇率的升值使市场产生对人民币走高的预期。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人民币面临升值预期不仅会给出口部门造成较大压力,而且还会对国内制造业产生影响,制约内需的扩大。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出口的政策支持力度
  
  
在进出口税收、通关便利化、外汇管理等方面,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鼓励和支持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积极支持贸易商的出口信贷、贸易融资和贸易保险等融资活动,对有发展潜力、生产经营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增加贷款投放,以帮助其渡过难关。建立国际市场营销网络,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提高出口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帮助其重振信心,走出困境。加大对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国家,尤其是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国家的境外投资力度,通过采购我国产品的方式带动对相关国家的出口。
  
  (二)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审慎灵活地掌握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情况,做好风险提示工作。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防止发达国家通过汇率变动来转嫁危机,减轻汇率风险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快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进程,扩大人民币结算试点,逐步提高人民币结算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范围。
  
  (三)采取积极措施应对贸易摩擦带来的不利影响
  
  
建立部门之间的应对贸易摩擦机制,形成合力,针对不同国家情况,采取不同的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保持与各主要国家之间的高层经济对话,积极推进全球自由贸易谈判进程,倡导对国际贸易体系进行改革,加强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政策的监管,营造反对贸易保护的舆论氛围。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在维护出口秩序方面的作用,遏制低价销售和恶性竞争。目前出口退税政策不宜大幅波动,避免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且要避免出口退税率大幅提高给部分出口企业提供降价竞销的空间,增加引发贸易摩擦的可能。提供有效及时的咨询服务,帮助出口生产企业熟悉贸易对象国的产业、贸易政策和法律法规等,趋利避害,避免贸易纠纷。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贸易报复措施,对相关国家施加压力。
  
  (四)积极促进就业,降低出口企业经营困难给扩大内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发挥其在扩大就业中的中坚作用。对中小企业实行金融扶持政策,拓宽其直接融资渠道,完善为其服务的信贷体系和政策性金融工具,切实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建议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促使其吸纳就业人员。二是完善农民工就业政策。抓住时机,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对农民工就业的带动作用。加强对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资金支持力度,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建立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网络,搭建用工企业和农民工之间的有效渠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工返乡就地创业提供条件。三是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可考虑在2-3年内给予免收工商管理费、减免相关税收等支持政策。

作  者:于文涛    
出  处:经济要参
单  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经济类别:对外经济
库  别:国内论文子库
相关文章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2007~2008年月度数据的实证研究 (2009-09-08)
 中印经贸合作面临的新挑战 (2009-08-28)
 中印经贸合作面临的新挑战 (2009-08-28)
 金融危机后中国贸易政策中性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09-08-20)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2009-08-19)
 切实贯彻国家稳定外需政策有效利用信用保险促进外贸出口 (2009-08-17)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