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
王天龙,唐华,施祖麟 2009-07-21 |
摘 要: |
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球经济衰退,特别是美国经济减速对我国的出口有重大影响。二是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的资本账户,对我国外汇储备安全以及有效利用外资造成影响。本文提出了对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建议如下:全球经济格局调整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定位;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工具及运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工具及运用;以改革创新释放能量,增强经济活力。 |
关键词: |
宏观经济形势,政策建议,扩大内需,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 |
|
|
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运行特点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球经济衰退,特别是美国经济减速对我国的出口有重大影响。考虑到美国经济减速还可能影响其他国家,而这些国家同时也是我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可见世界经济减速导致的全球性需求减少将引起我国出口大量下降,导致国内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突出。此外,美国经济下滑容易引发美国及其他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环境将继续恶化。二是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的资本账户,对我国外汇储备安全以及有效利用外资造成影响。首先,次贷危机导致部分中资银行机构购买的次级抵押债券价格严重缩水,而且由于我国是美国机构债的最大持有国,“两房”危机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带来一定影响。其次,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极可能导致短期投机性热钱流入我国,也可能导致热钱的迅速抽逃,影响我国资本账户的稳定。再次,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情况持续变差。
(二) 当前经济出现积极变化,未来谨防通缩风险
从近几个月看,PMI指数(采购经理指数)最近3个月连续回升,其中,个别指数如新订单指数、生产指数已回升到50%的临界点以上,分别为50.4%和 51.2%。这表明,国家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作用已初步显现,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已出现积极变化,经济活力逐渐增强。
从世界范围看,全球经济放缓导致的需求萎缩对商品价格有下行压力。尽管受供给减少和地缘冲突影响,国际原油价格还是从 2008年的峰值下降了60%之多。经济放缓和商品价格下降将大幅减轻通货膨胀压力。从发达国家数据来看,CPI(消费品价格指数)将由2008年的3.5%降至0.25%。很多发达国家将经历一个非常低,甚至为负数的价格增长。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也将由2008年的9.5%下降至5.75%。
从我国来看,CPI自2008年4月达到巅峰期以来,涨幅持续缩小,至今年2月出现负增长。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自去年8月开始逐月下降,12月出现负增长。这说明经济增速放缓对通货膨胀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需求减弱、市场.萎缩和流动性不足的背景下.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应当谨防通货紧缩风险。
(三)展望未来,我国经济将进入一轮低增长周期
长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必定面临调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 9.8%,已持续超过30年,传统的高代价、高增长、低收益的失衡增长模式是难以持久的。下一阶段,我国经济将进入一个结构性调整的过程。随着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将持续恶化,盈利能力下降,国内投资将不断下行。宏观经济下行导致就业压力增大,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增速减缓,消费乏力。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加速下滑对我国的净出口构成。严重影响,有效需求不足矛盾凸显。尽管宏观经济仍具有较大的可控性,但经济进入低增长周期将是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实体经济的主要走势。
二、对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建议
(一)全球经济格局调整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定位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将导致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一是金融危机将重挫美国长期依赖其虚拟资产的财富效应支撑负债消费的增长模式。世界经济的需求面将萎缩。二是金融危机将改变严重依赖外需拉动经济发展的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比如,我国长期以过剩生产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将受到挑战和冲击。在这种深刻调整中,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应重新定位:一是从支持发展外向经济为主转向为以拉动内需为主,形成内外结合的模式。二是要对我国低水平产能过剩的产业经济结构作出调整,着重缓解和消除发展的瓶颈制约,切实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和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二)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工具及运用
1.加大政府对基础设施的直接投资力度。这种直接投资,既要考虑对短期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又要注重为长期经济增长提供支撑。当前,国家公共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基础设施以及农村民生工程的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社会事业建设,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节能减排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进行技术改造,促进服务业发展等方面的建设,以及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但政府投资应尽量避免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应认真调查研究,遵循市场规律,优先考虑政府直接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拉动效应。从当前来看,应增加政府对教育和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方面的直接投资以及社保投资。
2.实行结构性减税的税收政策。首先,在当前财政政策框架下,减税的空间不大。进一步大幅减税,可能加剧财力紧张的状况,增加财政赤字,从而削弱财政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其次,从我国的税制结构来说,减税的政策效果未必明显。一般来说,直接税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很强,而我国实行的是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在当前经济形势和我国税制结构的制约下,应努力推进结构性减税。一是优化税制结构。研究解决在货物和劳务流转环节存在的增值税和营业税交叉重复征税问题。二是适当调整营业税税负结构。考虑对就业吸纳能力强的行业进行营业税税率调整。三是调整和优化个人所得税制。个人所得税等税收对经济的直接拉动效应大,考虑降低个人所得税率和提高起征点,这将直接促进消费并提升未来的收入预期。四是提升征管效率。特别是对大型企事业单位的逃税行为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提高税收的征管效率。
3.补贴、转移支付、贴息、担保等政策工具注重经济结构调整。要注意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主要应加大对“三农”、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要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对公务购车、会议经费,接待费等实行严格预算支出管理。在使用财政政策工具过程中,要注意不能代替市场机制,应以弥补市场失灵为边界。要重视贴息、担保等多种政策工具配合使用,引导和激励市场主体投资行为,放大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
(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工具及运用
当前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还应考虑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外部时滞问题。要提前筹划,今天解决问题的手段不会给明天带来更严重的问题。从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效果来看,经济数据对货币政策工具反应明显,外部时滞约为1年。2008年年初的防通货膨胀和防过热的货币政策在2009年2月产生了明显的效果。虽然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形势逆转对通货膨胀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无论经济理论还是经济数据都证明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水平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因此,对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说,一是要保证货币供应量缓步增长,控制基础货币投放量,使得经济主体能够形成稳定预期。考虑到对实体经济的时滞问题,应避免当前的货币政策引发未来经济中的通货膨胀问题。二是应大力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来保障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增强银行的放贷能力。更重要的是,应通过法律和制度设计,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特别是应引导“地下”钱庄走到“地上”,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三是应该加强资本流动监管,特别是跨境资本流动,防止资本异动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较大冲击。
(四)以改革创新释放能量,增强经济活力
1.放松政府管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需要改变政府在金融服务、电讯服务、交通运输、港口机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媒体娱乐等方面的严格管制。目前,这些行业在相当程度上还存在着垄断,制约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这些行业的发展潜力。这些行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很多投资机会,并能够创造很多就业岗位。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这些行业,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将是未来我国经济走出低增长周期的关键。
2.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引导和服务。要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限制行政审批权,继续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缩减核准范围,科学界定核准权限,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健全政府投资体制,完善代建制等市场化管理方式。
3.利用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由于未来物价水平将持续走低,加之很多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这为价格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政策空间。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基础性产品价格改革,特别是尽快理顺重要资源类产品以及公共服务品的价格,加快建立健全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使之能够真实反映资源要素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损害成本,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经济长期健康平稳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