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 拓宽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
刘远实  2009-01-08
摘 要: 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分重要的载体,全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做好农村信息技术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我国在建立农业标准化产业服务体系方面,不断加大投入,着力提升技术层次、装备水平和服务手段,建立起了农业地方标准信息库,新建了功能比较齐全的农村综合信息平台,方便快捷地实现农村电子政务、乡镇政府上网、信息发布查询等信息化功能,拓宽了农村信息化交流渠道,为农村管理和增产增收提供了信息化服务手段,建国60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关键词: 农村信息化,农产品,市场流通
  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分重要的载体,全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做好农村信息技术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我国在建立农业标准化产业服务体系方面,不断加大投入,着力提升技术层次、装备水平和服务手段,建立起了农业地方标准信息库,新建了功能比较齐全的农村综合信息平台,方便快捷地实现农村电子政务、乡镇政府上网、信息发布查询等信息化功能,拓宽了农村信息化交流渠道,为农村管理和增产增收提供了信息化服务手段,建国60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信息技术开始进入农业领域为特征,标志着我国农业信息化进入起步阶段。1979年我国引进农口第一台大型计算机-Felix C-512。主要用于农业科学计算、数学规划模型和统计分析等。1981年建立第一个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机构一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中心。1987年农业部成立信息中心,开始重视和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统计工作中的应用。
  
  二、成长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逐步推开为特征,标志着我国农业信息化进入发育阶段。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势发展,1992年农业部制定了《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方案》,成立了农村经济信息体系领导小组,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和信息服务工作的统筹协调与规划指导,农业信息工作被提到重要日程。1994年成立主管信息工作的市场信息司,随后各省(区市)农业部门相继成立了对口的信息工作机构。1996年中国农业信息网建成开通,并为省、地农业部门和600多个农业基点调查县配备了计算机,实现了统计数据的计算机处理。199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信息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农业信息化开始进入政府推进、有序发展的新时期。
  
  三、发展阶段新
  
  
世纪以来,以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注重农业信息服务为特征,标志着我国农业信息化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农业部启动了《"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2003年建立了以"经济信息发布日历"为主的信息发布工作制度。2006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和《"十一五"时期全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规划》。2007年出台了《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年一2015年)》,全面部署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思路。此外,金农工程、"三电合一"工程、"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建设,成为全面快速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目前,全国发达省份宽带网络已经覆盖到乡镇一级,已建成了遍布城乡的光纤通信网、数字数据通信网等基础通信网络,建成村级宽带接入网点,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宽带"。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初具规模,建立了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农村政策、农业气象等主要农业数据库,基本形成了以市级平台为龙头,市、县网络为骨干。贯通乡镇、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部分村、户的信息网络体系。有些地区还建成移动营销服务网络,各县(市)区建立了覆盖农产品开发、市场培育、资源利用等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与完善,信息技术在农业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许多村委会、镇村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通过互联网从事经营活动,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根据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和信息化水平,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要求,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扎实开展示范项目和各项基础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农村信息化各项指标达到更高水平。
  
  1.加强和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城乡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则。根据农村信息化建设需求,继续加大两个平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农村网络视讯平台)建设,完善两大平台系统功能和应用内容,实现视频点播、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的互动;继续推进"光进铜退"工程,新建村级宽带接入网点,实现100%的行政村"村村通宽带";继续增加宽带网络的出口带宽,提高网络的运行速率;继续开发完善"全球眼"安防系统,在创建平安农村、和谐农村中发挥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和作用。同时做好农村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客户服务、渠道延伸等工作,进一步提升网络质量,提升农村地区的覆盖率。继续完善镇镇有店工程,提升客户服务及营销能力,开展惠农、助农系列活动,从产品、手机等方面加大惠农力度,逐步提高农村移动电话占有率。
  
  2.推广应用农村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是信息产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立足农村生产生活实际,以让农民方便快捷地接收、应用到实用信息为出发点,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和平台优势,构建声讯平台、互联网平台、网络视讯平台及移动网络平台为支撑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统一的对外门户网站,加强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广。积极推广适应农村特点、方便农民使用的各类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大力开发具有农村市场特色,适合于广大农村使用的信息产品,丰富号码百事通、声讯电话中的涉农信息,提高信息获取的便捷程度和信息内容的实用性。利用电话彩铃技术,打造行政村、镇的"有声名片":利用电话声讯技术和短信定制,查询、发送各类涉农信息;利用网络视讯技术开展远程教育、远程培训,远程会议、远程医疗等应用;利用互联网镜像、链接技术,整合各部门的涉农信息资源,汇聚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建设"农信通"业务平台,为广大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三农"政策、农业科技、市场供求、农业气象等实用信息服务。
  
  3.拓展农村信息服务领域。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健全信息服务队伍,完善工作程序,严格工作制度。以体系建设为基础,推进农民上网和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建设农业信息支持系统,设立全省统一的对外门户网站,面向农村基层组织、涉农部门和企业、种养殖专业户等提供农村政策法规、用工信息、财税信息、农科知识、灾情预警信息、农产品市场价格等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农村经济生活信息,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提高生产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实用信息服务。面向"三农"生产、经营、投资、销售领域开展咨询服务。重点解决制约农村信息服务的三大瓶颈:一是信息进村入户,要开发和应用贴近农民需求的信息系统和信息终端,利用公共网络和各种专网,通过恰当的接入方式,使信息进村入户;二是信息内容,要开发、整合和利用涉农信息资源,特别是本地化信息,充分依靠涉农部门,以保证信息内容的准确及时;三是长效机制,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以农民普遍能够接受的价格和方式提供信息服务。
  
  4.加强农村信息化教育培训。人才培训是推进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抓手,信息化人才的短缺是制约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应着力从三个方面抓好农村信息化培训工作。一是抓好领导干部培训,让农村信息化切实成为"一把手"工程,帮助其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二是抓好信息技术骨干培训,加快提高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三是抓好种养殖大户、农村经纪人等培训,发挥致富能手在农村的示范带动作用。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建立和健全面向"三农"的信息化培训基地,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各类信息服务站点、"信息大篷车"等多种方式,面向广大农民培训、普及信息化应用。
  
  5.重点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信息产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崭新的工程,无论在工作内涵还是工作方式上,都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为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实施农村信息工程建设:(1)宽带进村入户工程。加快改造和完善农村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实现"村村通宽带、家家能上网"的目标,着力提高农村宽带入户率。(2)低成本终端研发工程。发挥国家和省相关政策的综合引导作用,鼓励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软件企业。系统集成企业等着眼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需要,向农村提供低成本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3)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在每个县(市)区分别培植一个农业生产重点应用农产品流通重点应用工程,促进农村用户与各类IT企业有效合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让更多的农民学会应用信息技术。(4)信息技术培训工程。加大信息化技能培训力度,扩大农村基层干部、信息技术骨干和专、兼职农村信息员的培训面。(5)农村镇级电子政务网络整合试点工程。选择一些有条件的乡镇和系统集成企业,按照电子政务建设的做法,积极探索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等多种网络资源,构建统一的镇级电子政务网络和农村信息化体验站。提供特色应用服务,让农民真正体验信息文明的福利。培养农村信息技术应用典型。以种养殖大户为主体,鼓励帮助农民和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远程教育平台,学习现代种养技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广农民学电脑。学上网"致富工程",通过举办农民家庭上网大赛等有效形式,实现"父母教子女、子女帮父母"的家庭互动,充分调动农民家庭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培养农村信息化人才。
  
  6.建立考核责任制。要将农村信息化建设列入农村经济目标考核体系,制定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强化目标责任,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农村信息化建设目标得以落实。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到位、进展慢、成效不明显的给予通报批评,把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任务真正落到实处,确保信息化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有力的助推器。

作  者:刘远实    
出  处:商场现代化
单  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发所    
经济类别:三农问题
库  别:国内论文子库
相关文章
 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与稳定提高农民收入 (2008-04-01)
 为何农民难以受惠农产品涨价 (2008-02-25)
 2007年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2008年展望 (2008-01-18)
 当前农产品供求形势判断与政策思路 (2007-09-18)
 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为何难以受益 (2007-09-04)
 农村信息化呼唤商业模式变革 (2007-08-10)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