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经济,推改革
梁朋  2010-10-27
摘 要: 无论是从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的情况,还是从一些先行指数以及重要行业的情况看,目前经济下滑的势头基本可以确定。在产能过剩严重的情况下,我国高通胀风险不大。虽然当前我国经济的总体形势是健康的。但存在诸多两难问题,这背后其实反映的是体制问题。如果体制不理顺,这些两难问题只会越积越多,越积越难,到后面更不好解决。要解决这些两难问题,不能只着重于短期调控政策的调整,而必须从体制改革上有所突破。
关键词: 经济下滑,产能过剩,通货膨胀,调控政策

--对当前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的思考

  在目前十分复杂多变的情况下,社会各界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有着各种各样的分析和判断,有的认为我国经济出现“二次探底”将不可避免,也有的乐观估计高增长仍将继续。当前的经济形势究竟如何?今后一段时间的宏观调控政策将何去何从?笔者在此谈一些个人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经济增长速度将出现下滑的趋势
  

  如何看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由于前一段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高,我国出台了一些调控措施,这些措施实行后,最近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于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那么从目前三驾马车的未来发展趋势看,经济增长速度未来可能出现进一步下滑。
  
  首先,我国目前出现了投资减速的趋势。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加大了投资的力度以拉动经济,经济能够从危机中迅速复苏并取得比较快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但是从今年上半年看,我国的投资增速出现一个比较明显的回落,作为复苏主要拉动力的投资如果继续减弱,经济增长的动力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其次,消费虽有所增长,但基础并不牢固。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消费出现持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需的缺口。但是应该看到,居民消费增长的基础是不牢固的。因为启动消费而且保持其增长的持续性,最终关键因素其实还是增加居民的收入。虽然党的十七大就已经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还没有实际性的突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还缺乏制度性保障。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9667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8%,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4.6%,是近6年来同期增长幅度最低的。农村居民现金收入人均2733元,同比增长8.1%,增速同比下降11.7%,增速也为近6年来最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居民收入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居民收入增长没有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居民消费增长是不牢固的。而且拉动居民消费,还有待于社会保障完善和消费热点的形成。因此,短期看,在投资增速减缓的同时,还难以依靠国内居民消费增长来弥补经济增长拉动力的缺失。
  
  再次,外部需求可能出现持续低迷的态势。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对中国的出口有一定拉动。但是基于以下原因,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的拉动不要寄予太高的期望。其一,欧元区为应对债务危机,各国政府大幅削减财政赤字,大力压缩财政支出。而不管是欧元区还是其它一些主要的经济国家如日本,都是我国重要的贸易国家。这必然会使得我们的出口面临相当大的压力。其二,美国经济复苏的情况并不是特别的乐观,而且美国有比较大的经济战略变化。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开始增加储蓄,扩大出口。在这种战略的引导下,美国不可能还会像危机前那样大量依靠进口。其三,从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转型来看,对原先低成本的出口战略有了很深刻的反思,我国的出口面临升级和转型的压力。
  
  总之,从目前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都面临着拉动力不足的征兆。
  
  另外,从一些重要的先行指标和重要行业的表现看,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也出现下滑的势头。我国制造业的采购指数在5月和6月都下滑;从全社会的发电用电量看,也出现了增速放缓的迹象,反映经济活跃程度的物流指数也呈现一定的下滑。而目前我国经济中带动性最强的两个行业,房地产业和汽车业都出现了销售量逐步下滑的趋势,其它的新兴行业暂时都还没有取而代之的能力。房地产和汽车仍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拉动力量,因此这两个行业如果表现不景气,那么中国经济增长的压力会比较大。
  
  无论是从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的情况,还是从一些先行指数以及重要行业的情况看,目前经济下滑的势头基本可以确定。由于国际因素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显现,因此我们必须对此有所准备,防范负面因素的叠加影响而导致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风险。
  
  当前出现高通胀的风险已逐步降低
  

  物价的上涨,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非常敏感,前一段时间我们把防范通货膨胀作为非常重要任务来对待,而且这个任务是有明确的目标值的,规定今年CPI要控制在3%以下。从目前的价格走势看,笔者认为物价走势出现冲高回落的可能性比较大。主要理由如下:第一,目前我国的产能过剩十分严重,市场上大量商品供过于求,在这种背景下,不太可能出现普遍大面积的商品价格上涨。第二,在流动性过剩、货币投放太多的情况下,如果出现通胀,更多的会表现在一些重要的资产市场,大家认为有投资潜力,或者有保值增值的资产价格会涨得非常快,而不是 CPI的全面大幅上扬。第三,从今年上半年货币投放的总量来看,跟去年相比货币的供应量有所减少,信贷增幅同比减少。第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大幅减弱。最后,笔者认为看通货膨胀的承受力,不能单看物价的高低,居民对通胀的承受能力如何,实际上是同居民收入的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等相比较才有意义的。如果我们收入增长远远超过了物价上涨水平,即使通货膨胀超过了3%,居民也完全能够承受。因此,控制通货膨胀,关键不是绝对数据的限制,而是把它控制在居民的承受能力之内。
  
  稳定经济,推进改革应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
  

  当前我国经济的总体形势是健康的。但存在诸多两难问题,这背后其实反映的是体制问题。我们的体制确实到了不得不调、不得不改的时候。如果体制不理顺,这些两难问题只会越积越多,越积越难,到后面更不好解决。要解决这些两难问题,不能只着重于短期调控政策的调整,而必须从体制改革上有所突破。
  
  回顾前一段时间所进行的宏观调控,应该说总体上确实是非常成功的,但还是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进行反思,笔者认为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
  
  第一,宏观调控确实存在着一种行政化的趋势,对市场自身的力量重视不够。我们强调了政府的强势、主导力量,但往往忽视了市场本身的机制和力量。作为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如何培育市场,发挥市场本身的力量,可能比宏观调控的任务还要艰巨。第二,政策的变化太快,存在政策急转弯的现象。这样会导致市场主体可预见性差,市场主体经常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第三,存在用短期政策来解决长期体制问题的思路。比方说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如果说房价太高,买不起房,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实际可能跟收入和各类住房的供给关系很大。为什么商品房很多,保障房很少?主要就是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投入多少钱和地来建各种保障性住房,长期的保障性住房欠账,使得供给缺口太大。正是保障性住房长期缺位,导致巨大的住房需求全拥挤到商品房市场上去,导致商品房价格的飙升。再加国内民间投资的机会少,大家有点钱觉得房产是最保险的,产权很清晰,房子在那也看得见,摸得着,而如果去投资做实业,有的会遭受各种各样的刁难,或者一不小心本钱就没了。所以大家都把房产作为投资的首选。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我们单靠政府短期政策严控价格,最终还是控不住的。因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包括居民对住房的需求确实是难以逆转的,而且会越来越强。因此,不能用简单政策进行价格控制,关键是在制度上,在长期的体制上有所突破。
  
  针对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目前总的任务应该是稳住经济,深化改革。作为当前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在经济形势比较复杂的情况下,不宜再出台进一步打压房地产市场或股票市场的政策,避免信心的动摇。在危机的时候,我们经常说信心比黄金还重要,现在好不容易市场恢复了一定的信心,一旦又出现经济大幅下降或“二次探底”的话,再想把这个信心积聚起来就相当困难。
  
  第二,扩大内需的关键在增加居民的收入。当前我们面临诸多问题,最关键的一个是如何扩大内需,另一个就是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的根本之策是增加居民的收入,在目前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情况下,政府是有条件主动采取减税涨薪的政策,通过减税涨薪的思路来提高居民的收入,从而增加消费,最终实现扩大内需的战略。
  
  第三,结构调整上应该明确方向。即在竞争性行业领域里,要提倡“国退民进”,鼓励国有资本的逐步退出和民间资本的进入。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的退出并不意味着国有资本就无所作为了,而是应该投到它更能发挥作用,或者更能体现国有资本属性和优势的地方去。目前我国很多公共性产品和公共性服务投资不足,应该把一些国有资本逐渐从竞争性领域转移出来,投到市场和民间不愿意干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竞争性领域的“国退民进”,既可以给民间投资创造更多的机会和空间,退出来的国有资本又可以弥补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不足。
  
  第四,在适当的时机和条件下,可以考虑人民币适当的升值。长期以来结构上很大的问题就是低成本的出口战略。应全面评估人民币升值可能带来的各种损益,而不是只考虑人民币升值对我们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不可低估对我国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转型的积极作用。

作  者:梁朋    
出  处:学习时报
经济类别:改革与发展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相关文章
 中国的政策选择 (2010-10-05)
 中国的产能将成为一场灾难 (2010-09-25)
 扩内需是保增长的关键 (2010-08-13)
 关键在于提高“内在自主动力” (2010-08-03)
 怎样认识保增长、防通胀、调结构之间的关系 (2010-07-19)
 从住房的属性看楼市政策调整 (2010-05-13)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