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出版是文化繁荣的根基
顾青  2025-03-06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强调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目的是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文章探讨了文化与国家综合实力的关系,指出文化自信是国家发展的基础,然而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和军事,需借助文化强国建设的契机,推动文化繁荣。与此同时,知识传播在知识生产和接受之间起着桥梁作用,但目前国内知识传播环节仍显薄弱,出版行业应承担起推广知识传播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文化自信,学术出版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一重要论断,指明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路径。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的一员,作为出版人,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应该自觉担负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这一份党中央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新的历史使命。那么,如何在出版领域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呢?
  
  首先,从国家的文化发展形势看,文化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能够照鉴一个国家的荣辱兴衰。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相较于经济、军事而言,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经济、军事的发展往往表现得更突出、更明显,而文化的发展则需要更长时间的沉淀才能够体现。换言之,只有当国家的整体实力发展起来,文化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繁荣。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文化传统,历史上的中华文化曾大放异彩,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过重大贡献。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的全面推进与文化强国建设的大力推进,中国文化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契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刻正在到来。
  
  其次,从知识传播的角度看,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繁荣必然离不开知识生产、知识传播与知识接受三个环节。只有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接受三者齐备,且都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才能真正推动文化发展的进程。就目前的情况看,我们有高速、海量的知识生产,拥有庞大的学术人口、多元主体参与的知识生产模式;我们也有庞大的知识接受方,95%以上识字率的14亿人口,完善的教育体系等,但是,相较而言,知识传播这一重要的中端环节还很薄弱。从整体上看,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接受呈现出"两端强、中间弱"的态势。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主要通过文字和文本的形式来呈现,更是通过阅读、使用和传播来产生广泛的影响。如果“两端强、中间弱”的态势不加以优化,势必会对上游的知识生产与下游的知识接受造成负面影响。有价值的知识无法得到有效传播,有学习需求的人无从获取有益的知识。长此以往,无疑会造成文化发展的倒退。面对这种情况,出版行业应主动肩负起这份社会责任。遴选有价值的知识文化,通过编辑加工使之定型,通过复制出版使之传播,正是出版业的天职。出版业上游联系着知识生产方,下游联系着知识接受方,起着枢纽和桥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好知识传播,全面打通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接受三个环节,有效推进知识生产与知识接受,是出版领域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路径。
  
  最后,从出版业自身的情况看,一直以来,中国出版呈现出三足鼎立的态势教育版块、大众版块、学术版块三分天下。其中,教育出版、大众出版以其超大的体量已经深入千家万户。而学术出版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在文化发展、知识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还未被充分地认识。相较于教育出版、大众出版而言,学术出版与知识生产的关系更为紧密,只有学术发展创造了新知,才能有开展教育的知识来源。只有具备悠久的学术传统与深刻的思想底蕴,文化才能被大众广泛地传播与接受。近来,《哪吒2》的爆火看似是一场春节档娱乐的电影盛宴,实则不然,其背后的"仁爱”“民本”“诚信”“孝亲”“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才是这场文化盛宴的“底色”。科技手段可以加持文化的“成色”,但永远无法奠基文化的“底色”。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正是历代学者探索、发现、提炼、总结而来的。因此,作为传播学术思想的端口与平台,学术出版是文化繁荣的根基,其对人类文明发展、国家文化建设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没有学术出版的繁荣,就不会有学术文化的繁荣,更谈不上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学术出版作为知识传播与科学进步的核心机制,近年来正在经历深刻的历史变革。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国出版的行业形势下,中国的学术出版有必要且应当承担起大力发展学术出版的时代使命,助力中国学术文化的繁荣,助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具体而言,中国学术出版必须承担以下四大任务:一是系统整理出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基本典籍和文献资料;二是系统翻译出版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思想学术文化的经典作品;三是系统服务当代中国的学术界、教育界、文化界的知识创新和思想贡献,并有效传播;四是系统地把中国图书推向全世界,用知识产品“讲好中国故事”,以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这是中国学术出版的奋斗目标与努力方向。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影响世界,学术出版责无旁贷。应该说,中国学术出版要完成以上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静下心来,花大力气培养优秀的编辑出版人才,花大力气出版精品图书,花大力气走出国门与各国出版界交流合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增强实力,履行好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使命。
  

作  者:顾青    
出  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单  位:商务印书馆    
经济类别:公共管理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相关文章
 “社会心态”:源自当代中国实践的原创性概念 (2025-02-28)
 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2025-02-17)
 马克思主义研究是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 (2025-02-12)
 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2025-01-13)
 彰显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认同价值 (2025-01-13)
 条块关系:理解中国府际关系的一个核心概念 (2025-01-06)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