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现实操作
赵毅  2011-09-16
摘 要: 休闲农业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新型农业、农家乐、农业经营形态。由于理论上的误区和“路径依赖”的影响,休闲农业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理论探索和创新。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和理论分析表明,休闲农业是一种旅游产品,按旅游产品的要求来设计和开发休闲农业,将是休闲农业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休闲农业,农业经济,新型农业,农家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非农就业空间”。2010年7月28日,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也指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我国经济社会现实发展的客观需要,对推进我国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发展以及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不长,在理论和实践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因此,如何推进休闲农业的发展,是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课题,需要理论探索和创新,科学界定,引导休闲农业健康发展。
  
  一、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内地休闲农业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早期兴起阶段(1980-1990年)。主要是靠近城市和景区的少数农村依托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自发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观光、举办农业节庆活动等。二是初期发展阶段(1990-2000年)。主要是靠近大、中城市郊区的一些农村和农户利用当地特有的农业资源环境和特色农产品,开办以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开展采摘、钓鱼、种菜、野餐等多种旅游活动。三是初具规模阶段(2000年至今)。主要是融合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保健等功能,加上各级政府逐步关注和支持,体现出拓展农业综合功能的特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调研小组,2007)。据统计,到2009年,全国农家乐经营户已达130万家。浙江、江苏、湖南、安徽等14个省份共有休闲农业园区43035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2823家,年实现收入806.7亿元,带动就业近200万人,其中农民就业达159.5万人;实现农民增收257.2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352.5亿元。据测算,一个年接待游客10万人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直接和间接吸纳300名农民就业。2010年,重庆市已有两万多家农家乐,年营业额超过20亿元,从业人员20万人左右,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以上;并已带动旅游、农业、餐饮及其配套业如调味品、酒类、饮料、原辅料等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链。
  按全球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_5000美元时,将进入休闲旅游消费爆发性增长阶段。我国人均GDP已达4000美元,具备了休闲消费快速发展的基础。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2010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测算,我国居民休闲消费规模约达1.7万亿元,相当于GDP的5.07%,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56%。此外,我国居民公休闲暇已达115天,劳动者另有5~15天带薪休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闲暇水平。国民休闲意识日益普及,休闲理念明显增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国民收入普遍增加,我国进入休闲社会的步伐将大大加快。休闲农业的发展,正适应了休闲消费快速增长的需要;同时,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通过内生增长方式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对有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刘易斯拐点”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我国休闲农业的现实发展,还远不能满足休闲消费快速增长的需求。
  
  二、休闲农业的概念及实践困境
  

  休闲农业起源于欧洲,其原词是“Recre -ationalAgriculture”或“Leisure Agriculture”,译为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业旅游、旅游农业、观赏农业、体验农业、旅游生态农业、田园农业、农庄旅游等。关于休闲农业,在概念上,学术界至今仍未达成共识:而在实践上,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的定义,在文献中有多种表述,主要有:
  1.经营说。中国台湾2000年7月31日发布实施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中,将休闲农业定义为: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之体验为目的之农业经营(段兆麟,2008)。也有学者认为: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和经营、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经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功能,为游客提供观光、度假、体验、推广、示范、娱乐、健身等多项休闲需求,以增进城市居民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提高农民收益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
  2.产业说。休闲农业是指在现代农业的实践过程中,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的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现代休闲农业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有着+分广阔的发展前景。虽然学者们对休闲农业内涵表述不同,但都一致认为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多方位新型产业翻。
  3.场所说。持这种观点的认为,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还可住宿、度假、游乐。
  4.企业说。按经营实体的不同,休闲农业可分为观光农场、观光农园、“农家乐”等,其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比。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游憩服务业三级产业相结合的农业企业。
  5.综合说。休闲农业是一个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它的属性不能只从某一方面考虑,可以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全面思考,让休闲农业既是新型农业,又是旅游新亮点,更是怡人的乡村园林景观。
  综上所述,休闲农业的概念,有经营活动说、产业说、场所说、企业说、综合说等,而居主导地位的说法是产业说。尽管概念的表述不一样,但都体现了相近的意思,即休闲农业是以充分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的农业旅游活动,是一种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产业,其目的是结合休闲,盘活农村资源、促进农业转型、增加农村就业、增进农家收益、繁荣乡村经济。
  
  (二)体闲农业的实践困境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引起理论界的热切关注,农民和社会资金参与休闲农业开发的热情也很高。但据文献分析和对部分地区休闲农业经营状况的调研发现,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利于休闲农业健康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对休闲农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很多人把农家乐等同于休闲农业,或者把农业园区当作休闲农业。
  2.休闲农业的主管部门不统一。在国家层面,休闲农业归口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管理,2010年设立了休闲农业处,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在地方有的归口乡镇企业局,如湖南省:有的归口旅游局,如陕西省、浙江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有的归口商委,如重庆市;有的归口农委,如海南省。海南省农业厅设立了休闲农业发展局负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管理。而在实地调查中也发现,重庆北碚区静观镇腊梅花木基地、潼南县东升茶山、酉阳县渝东南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休闲农业项目归口的管理部门是农委,南岸区、忠县的休闲农业项目归口的管理部门是旅游局,铜梁县是商务局,万州区梨花山庄、向葡萄庄园、天香园、桂花苑、大德农庄等归口商委和农业局管理。
  3.休闲农业的经营主体以农户为主。以重庆市为例,目前重庆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处于“农家乐”阶段,经营主体实力较薄弱,大多数农家乐是靠农民自有资金发展起来的。对重庆部分区县休闲农业旅游区的调查发现,休闲农业的经营主体是以当地农民为主。在调查的46处休闲农业旅游区和农家乐中,经营主体是当地致富的农民作为业主开办的有31家,占总数的67%,城市工商资本投资开办的共5家,占总数的11%,专业合作社开办的3家。在资金投入上.31户农家乐和专业合作社开办的3家,都是农户自有资金投入,并且绝大部分的投资额度在100万元以下,只有几户得到了政策资金的扶持和银行贷款。大多数农户在开办农家乐时,没有突破路径依赖的束缚,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经营农家乐的意识,建成的农家乐普遍投入少、规模小,效益低。
  4.休闲农业组织管理模式单一。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筹措渠道和土地流转方式的不同,出现了公司+农户、协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社区、村委会+农户、农户+农户、个体农庄、股份制等组织管理模式,但在调查的46处休闲农业旅游区和农家乐中,组织管理模式是个体农庄的有31家,组织管理模式较为单一。
  5.农家乐功能雷同。受资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户在开办农家乐时,大多照抄照搬别的农家乐发展模式,缺乏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建设;部分农家乐从房屋的风貌和结构布局及室内装饰到菜肴品种、饭菜烹制都和城市的餐饮店相差无几,缺乏农家特色;休闲娱乐项目也千篇一律,大多是观光、棋牌活动或者钓鱼,缺少体验、休闲项目。
  6.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农家乐一般以家庭为单位,农民利用自己的庭院、责任田或转包租赁的土地栽种瓜果蔬菜从事旅游接待活动,家长通常就是经营管理者,家庭成员就是服务人员。从业人员以前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绝大多数员工没有接受规范的培训,没有旅游管理的知识和经验,缺乏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
  7.旅游商品缺乏特色。旅游商品开发深度不够,出售的商品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并且包装简单粗糙,缺乏地方特色。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工艺简单雷同,旅游商品附加值及科技含量低,缺乏品牌意识。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致使休闲农业的文化旅游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三、休闲农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休闲农业起源于欧洲,据有关研究,德、法、荷兰等国休闲农业的主要类型有:一是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二是农业公园。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三是教育农园。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四是民俗观光村。
  法国乡村旅游已成为当地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日、婚礼、家庭聚会、小孩子洗礼等活动都喜欢安排在农庄中进行,乡村也是人们节假日徒步、骑自行车的首选之地。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富有特色的食品、乡间音乐、以及浓浓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成为人们选择乡村游不可抗拒的理由,当然价廉物美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游客除了传统的垂钓、骑自行车、野地散步、参观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博物馆以及参加地方狂欢节等活动外,还可打高尔夫球,进行骑术训练,做划船运动,爬山练习等(彭青等,2009)。
  20世纪后期,西班牙通过对本国近20年乡村旅游的研究总结,证明现代乡村旅游非常有利于推动西班牙农村地区的发展。在西班牙,现代乡村旅游者年龄多25~45岁之间,为社会文化水平高、购买力强的城市居民,他们对享受农村活动持积极的态度;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包括运动、与农业相关的劳动和观光等方面;这些现代乡村旅游者多利用现有的设施,包括充满魄力的乡村小旅馆和农舍等。
  1865年.意大利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会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
  美国自1962年以后,由于政府政策上的鼓励,农业旅游迅速发展。美国农业旅游最主要的形式是“度假农庄”及观光牧场。据200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有近三分之二的成年人,在过去的三年中,去美国农村地区旅行过,其中以休闲为目的占90%。美国人普遍认同的农业旅游类型是:乡村文化遗产旅游、乡村自然生态旅游、以休闲和体验以及教育为目的的农业旅游。
  从1992年起,日本由农林水产省积极提倡并推进绿色旅游理念。所谓绿色旅游,是到农村进行自然生态、乡土文化、人际交流的住宿型休闲活动。绿色旅游的内容包括:农产品直销和集会、故乡庙会、农林水产业庆祝活动;市民农园、插秧、割稻、挤奶等农业和农村体验活动,与农村和农民接触和交往,以及观赏接触大自然等;学生利用假期进行农林业实习体验,参加农村庙会等文化活动,以及从事农村环境,当地土特产品和文化的教育活动。日本休闲农业的典型类型与经营方式包括:一是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园、茶园等,让游客自己亲手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生活乐趣。园内建有民间艺术交流厅及各种娱乐和餐饮设施,在观光农园里向人们展示先进农业高科技和优质农产品,一方面开阔旅游者的眼界,另一方面也发挥现代农业的宣传教育功能。二是让学生亲身插秧、收割,体验农业生产;并将小块土地租给市民,供其业余时间劳作休闲的农业特区。特区不定期地开展风筝节、插秧比赛、磨豆浆活动等,吸引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三是农民或农场主利用农村自然环境、景观和当地文化民俗,让游客自然地接触、认识和体验农村生活的家庭农庄。强调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山渔村体验式学习和多样化主体参与,满足退休族和年轻一代旅游休闲愿望等手段实现城乡互动,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在韩国大城市周边的农渔村,建有许多“观光农园”和“周末农场”,这些农园集休闲、体验、收获为一体,吸引了大批市民。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旅游的产品类型多有雷同,主要是以农业生产过程参观,生产过程操作,兼营游乐项目的农业观光娱乐业。
  Deborahetal认为,“观光休闲农业是一项参观农业耕作、栽培、园艺或农业经营的活动,其目的是娱乐、教育或亲自体验农业劳动。”Sonruno也认为,“观光休闲农业是指农业经营者和他们的家人提供的一种接待活动,这种活动必须和农业活动相联系。”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积累的经验和相关研究表明,休闲农业是依托农庄和各种农业园区,从事的一系列与农业有关的活动,是旅游者在农业园区进行的一系列体验性、参与性的活动。
  
  四、对休闲农业内涵的再界定
  

  休闲农业究竟是产业、企业(农家乐)、场所,还是一系列与农业有关的活动,在进行研究时应该首先厘清。基于上述分析认为,休闲农业应是一种旅游产品。
  
  (一)休闲农业的产出主要是休闲体验活动
  
  
从理论上分析,如果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新型农业,那么休闲农业的产出就应该主要是农副产品,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据北京市有关部门调查,1230个观光农业园平均每公顷的经营总收人为6.6万元,大大高于一般从事农业生产的水平。其中,出售产品的收入只占经营总收入的34.3%,而采摘、餐饮、住宿垂钓三类收入分别占到23.3%、19.9%、10%,此外还有约占3.6%的门票、健身、娱乐等收入。可见,单位面积农地的收入至少有一半来自开展观光休闲活动。”另据中国台湾休闲农业学会2004年的调查,休闲农业主要经营项目及收益情况是:经营项目主要以教学体验、风味餐饮、乡村旅游和生态体验为最大项,分别有703、650、620和568家,占农场总数的63.8%、59.0%、56.3%和51.5%;果园采摘和农作体验也是重要经营内容,分别有532家和484家;其他依次还有民俗、蔬菜采收、农业展览、民俗技艺体验、林牧渔场体验、农村酒庄和市民农园等内容。台湾休闲农业的收入以门票、餐饮、住宿为最大项,2004年全年营业总收入超过45亿元。从北京市和休闲农业经营比较成功的中国台湾的调查可以看出,休闲农业产出收入的主体部分不是农副产品,而是采摘、教学体验、风味餐饮、住宿垂钓和生态体验等旅游消费收入。可见,休闲农业的产出主要是一系列体验性的活动,是无形产品,而不是有形的农副产品。
  
  (二)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旅游产品
  
  
休闲农业的突出特点是高度参与性,游客可在农家乐或休闲农业园区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亲手制作食品、农副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租赁农作物自己经营管理,根据爱好设计个性化的游憩活动及开展农业科普知识宣传等活动。休闲农业要求经营者既要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做好农业产业化项目,又要充分考虑旅游者的需求,建设游客中心、游憩体验区、观赏学习区、游客接待区、购物区等,修建旅游车道和步游道,维护和建设农家风貌的住宿餐饮设施,设计充满农趣、乡土味浓厚的参与性强的休闲农业活动:在休闲农业的开发中要从简单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向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等方向转变,使旅游者在休闲活动中获得快乐和幸福,提高幸福指数;让游客最大限度与当地居民接触,增强互动参与性,体验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使游客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氛围。由此可见,休闲农业是依托农业园区从事的一系列与农业有关的活动,是旅游者在农业园区进行的一系列体验性、参与性的活动。活动是服务的核心,服务是产品。也就是说,休闲农业的核心是旅游服务、是旅游项目。在这个意义上讲,休闲农业更适宜纳入旅游的范畴。

作  者:赵毅    
出  处:《改革》
单  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类别:农业经济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相关文章
 我国农业经济组织的演进轨迹与趋势判断 (2011-09-09)
 3万元政府投资给大渔村带来新变化――对中央直补的农村“点多面广”小项目的个案考察 (2011-09-09)
 市郊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案例研究 (2011-09-08)
 用金融杠杆撬动农村综合改革 (2011-09-08)
 融资租赁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探讨 (2011-09-0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基于项目管理的视角 (2011-08-30)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