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
何召鹏 2025-10-15 |
摘 要: |
近年来,我国在5G、智慧城市、大科学装置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然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仍面临技术自主性不足、系统协同性差、能源消耗剧增以及制度保障滞后等核心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提出要坚持人民为中心的社会目标导向,并强调通过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技术攻关(如核心芯片)、系统整合(如算力网络)、绿色转型(如"绿电+新基建")以及制度创新(如法规完善)四个维度进行突破。 |
关键词: |
信息基础设施, 融合基础设施, 创新基础设施, 技术自主性 |
|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健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作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基础设施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对于扩大内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时代意义
基础设施为经济活动提供一般生产条件,是经济活动中各经济要素存在的必要前提。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区块链、5G、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更加广泛融入并改变城市生产生活,作为新型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形成的物质基础,为数字经济发展、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科学技术创新提供一般生产条件。新型基础设施是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主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涵盖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领域。信息基础设施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网络建设为基础,为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型信息技术提供感知、传输、存储、计算等活动空间。融合基础设施为传统基础设施赋予新的使用方式和经济价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源的经济属性在其自然属性的限制下由社会赋予,生产资料的使用方式决定其经济价值。新一代信息技术赋予传统基础设施新的使用方式和经济价值从而形成融合基础设施,能够提高传统基础设施的社会运转效率并延长其服务生命周期,从而起到盘活存量资产、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作用。以大科学装置和大实验平台为代表的创新基础设施,能够加快突破先进生产技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有助于推动中国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加快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尽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基础设施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一般生产条件,而且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马克思指出,资本会生产并再生产自己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可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必要前提,还是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必然结果,要满足经济数字化转型提出的新要求。
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必须科学认识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第一,新型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都是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展的产物,肩负充分配置社会资源、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使命。第二,新型基础设施作用于信息技术领域,其服务的对象并非传统市场上具备实物形态的标准化商品,而是数据要素。要围绕数据要素的生产、流通各环节的经济特征科学规划,通过数据流、资金流、业务流的合理匹配形成高效、可持续发展。第三,数据要素能够在时间维度上实现低成本、长期限的存储,在空间维度上实现快速传输,从而突破了传统商品经济在流通时间和流通成本上的经济限制。要深刻把握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在服务对象、时空方面的差异,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促进生产力发展。
二、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的巨大成就与现存问题
近年来,依托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领域取得系列突破性成就,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信息基础设施规模和质量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在5G领域确立系统化领先优势,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网络,实现"村村通宽带"、"县县通5G"、"市市通千兆",网速名列世界前十,资费水平仅为国际平均水平的一半多一点,历史性完成从3G突破、4G并跑到5G领跑的跨越。
融合基础设施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成效卓著。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城市、智能电网、智慧水利建设全面推进。以智能交通为例,全国已有超过50个城市开展高级别自动驾驶试点,基于北斗的高精度定位服务覆盖国土全域,大幅提升运输效率与安全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能力显著增强、远程医疗覆盖大部分脱贫县和边远地区、智慧教育平台惠及亿万师生,人民群众在共享数字中国建设成果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创新基础设施前瞻性布局,产出科技前沿成果。中国天眼发现超1000颗新脉冲星,超过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极大拓展人类观察宇宙视野的极限;东方超环不断刷新高温等离子体运行纪录,标志中国引领世界核聚变研究发展;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首次完整记录了大质量恒星死亡瞬间万亿电子伏特伽马射线爆发全过程,开启超高能伽马天文学新纪元。
与此同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仍面临技术自主性不足、系统协同缺失、能源消耗剧增、制度保障滞后等问题。技术自主性方面,卫星互联网核心部件成本较高,火箭回收技术尚未商业化;芯片、工业软件依赖进口,6G关键技术研发仍存"卡脖子"风险。系统协同方面,低空基建的全国统一规划仍显不足,起降点数量落后于部分发达国家,东西部覆盖失衡;5G与工业互联网生态的融合度有待加强,"杀手级应用"较少。能源消耗方面,5G单站能耗是4G的2.5-3.5倍,全国基站年电费超400亿元,如何进一步降本增效是新型基础设施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制度保障方面,低空领域缺乏统一技术标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法规有待完善;极端环境设施运维责任模糊等等。因此,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技术攻坚、系统整合、绿色转型与制度创新四维突破,构建自主可控、高效协同、低碳智能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三、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举措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指出,"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提出,"到2029年,基本建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主体结构,初步形成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基本格局,构建协同联动、规模流通、高效利用、规范可信的数据流通利用体系,协同构筑数据基础设施技术和产业良好生态,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我们要坚持党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统一,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社会目标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而非仅仅着眼于短期盈利目标。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建设初期虽然投入产出效益不高、短期难以盈利,但只要从根本上长远上是人民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就需要加快推进。当然,这需要各级政府处理好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
坚持系统观念,前瞻思考、全局谋划、整体推进,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设立国家新型基础设施核心技术专项基金,加快基础材料、关键芯片、高端元器件、新型显示器件、关键软件等核心技术攻关,通过技术攻坚筑牢科技自强自立根基;完善"东数西算"骨干直联网络;建立算力资源统一调度平台,推动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智能算力共建共享,系统整合打通协同脉络;强化硬性节能指标约束,推动数据中心绿色集约一体化运行,推进"绿电+新基建"融合发展,实现绿色转型减少能源消耗,为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出台并持续完善低空经济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为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转和治理提供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
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统一,构建全国谋划、试点突破、动态优化的发展模式。在顶层设计上,强化国家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将6G、卫星互联网、算力网络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同步完善法治保障,以专项立法界定数据主权与空间资源权属,创新投融资机制激发社会资本活力。在实践探索上,试点先行、逐步推广,东部聚焦"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建设,开展5G通感基站部署与卫星量子通信组网;西部深化"绿电赋能"模式创新,打造直供电数据中心集群。关键要建立动态优化升级机制,通过国家级平台实时追踪芯片国产化率、算力利用率等核心指标,依托年度评估结果动态调整政策供给,形成问题识别、专项攻关、标准更新的良性优化模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