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下的银行理财与风险管理
徐庆宏,何兵,孙从海  2009-06-30
摘 要: 美国次贷危机现已演变成全球金融风暴,这一事件对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各国金融制度演变以及对金融业发展、经济增长等会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需作进一步的观察和求证。像中国这样一个全球化、市场化进程中的转型经济体,其刚刚兴起且看似蓬勃发展的商业银行理财市场是否会因这场风暴而受到质疑甚或转向,类似问题的求解需要首先从理论上厘清银行理财与金融风险的相关性,这在目前的情形下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在一个基础性的金融理论框架内讨论了银行理财市场的风险传导机制,并试图给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策略。
关键词: 金融动荡,银行理财,风险管理,国际货币体系
  美国次贷危机现已演变成全球金融风暴,这一事件对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各国金融制度演变以及对金融业发展、经济增长等会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需作进一步的观察和求证。像中国这样一个全球化、市场化进程中的转型经济体,其刚刚兴起且看似蓬勃发展的商业银行理财市场是否会因这场风暴而受到质疑甚或转向,类似问题的求解需要首先从理论上厘清银行理财与金融风险的相关性,这在目前的情形下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商业银行理财的风险转移与传导机制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与发展,为我们研究商业银行理财的风险转移与传导机制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经典案例,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值得中国刚刚兴起的银行理财市场总结、深思。
  
  商业银行理财市场产生的理论基础在于:(1)足够分散的资产组合可以消除非系统性风险,而其前提是具有足够大的货币池;(2)专家决策优于普通投资者,金融知识具有市场价值。由于信息费用的约束,专家的私有信息具有战胜市场的倾向。尽管有效市场理论争论至今仍然没有结束,但从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考察,市场参与者似乎认同上述理念,否则的话、理财市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
  
  由于金融制度和金融业发展水平的差别,世界各国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和产品类别各有不同,数不胜数。但从产品运行的机理看,商业银行作为受托管理人,负有为客户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的责任。但此类产品募集的资金不属于其负债,产品持有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理财产品风险的最终承担者。为便于分析,本文将银行理财产品划分为三类并分析其风险转移与传导机制。
  
  1.非保本浮动收益型
  


  
  这类产品,投资者承担所有产品风险,相对而言预期收益也较高。商业银行在这个过程中采取背对背平盘的方式进行处理,理论上讲,银行不承担产品带来的风险。
  
  2.保本固定收益型
  


  
  这类产品,商业银行承担所有产品风险,相对而言预期收益较低。商业银行在这个流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交易对手,包括各类风险。比如票据资产类产品,商业银行面临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3.保证最低收益型与保本浮动收益型
  


  
  相对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与保本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而言,保证最低收益型与保本浮动收益型的风险传导机制比较复杂,此两类产品的风险传导机制非常类似。笔者将这两类产品风险传导路径进行刻画(见图)。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有可能承担部分风险,但也有可能不承担风险,这主要取决于理财产品的设计。商业银行在这个过程中更多地是采用背对背的平盘处理方式,更多地关注交易利益,而不是客户的利益。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的风险传导机制中,次级受益人与普通投资者在信息上是不对等的。次级受益人获得更多的信息,在风险承担次序上优先于普通投资者。
  
  二、全球金融动荡下商业银行理财的风险管理策略
  
  
起始于2004年并在近年得以快速发展的商业银行理财市场是继金融制度性改革之后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又一亮点。于今回顾,对于这种属于金融创新范畴的现象发生和发展可以有诸多的理论解释,但参与者众多、规模迅速扩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其间出现过诸如零收益、负收益等被称为"问题"的现象,但也只能从市场化进程中人们观念冲突和学习成本的角度来理解,规范与发展是题中应有之义,制度性建设与金融生态环境改善可能才是解决之道。
  
  正在蔓延的全球金融风暴对新兴的我国银行理财市场会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目前虽难以断定,但其影响恐怕最终还是不可避免。笔者以为商业银行做好理财业务风险管理,可能是降低政策性风险的最优选择。
  
  新兴的中国理财市场目前为止出现的具有负面影响的种种事件。多是起源于其产品挂钩的境外市场变化莫测,发行机构先前的设计模式所蕴藏的风险逐步暴露。一定意义讲,银行作为理财产品的发行方没有对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给予足够的重视,问题出现之时作为理财产品发行方的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管理技术也显得有失水平,刚刚参与理财产品市场的国内投资者对此有些抱怨和不理解以及监管层的高度重视,这些都在常理之中。此外,面对着此次全球系统性风险的不期而至,众多国际知名金融机构都深陷其中,缺乏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经验的中资银行对此事件的反应较慢和估计不足实属正常。现在远没到争论孰是孰非的时刻,但参与理财市场的商业银行借此事件总结和思考理财产品风险管理策略可谓正当其时。
  
  (一)银行理财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策略
  
  
1.理财产品应兼顾产品的收益与风险。从以往的经验来看,银行出于竞争的考虑,其理财产品设计更多是关注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而对产品的风险考虑不足。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上一共有151款产品涉及"华尔街危机"中的五大投行,有些已经到期,有些仍然在运行。银行作为理财产品的发行机构理应健全产品设计管理机制,按照客户利益和风险承受能力的适应性原则设计理财产品,从资产配置的角度进行产品开发和投资组合设计,应用科学合理的测算方法预测理财投资组合的收益率,设置相应的市场风险监测指标和有效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
  
  2.应密切关注产品所涉及的基础资产的相关风险。造成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次级贷款的证券化延伸,但风险的来源是作为基础资产的次级贷款主体大面积违约,加上衍生金融工具高杠杆率所导致的放大效应,致使美国金融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此次事件给我国银行理财产品设计的启示在于:一是银行理财产品设计所涉及的基础资产在信用等级上应有较高要求,同时一定的担保或保险必不可少:二是基础资产证券化的链条不宜过长。
  
  3.银行应注意理财产品的市场风险。由于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价风险、商品市场风险等充斥市场,使暴露在这些风险之下的理财产品时刻面临市场波动的影响。在理财产品设计中,合理的风险分散和对冲安排必不可少。
  
  (1)利率风险涉及的理财产品主要是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与外币理财中的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设计中除了尽可能要求理财产品与基础性信贷资产的期限相同外,预期收益率随市场利率变化而调整的有关条款应适当考虑,尤其是保证收益型外币理财产品的设计,因为利率水平的升降并非单个金融机构能够左右和准确预测。
  
  (2)汇率风险涉及的产品主要是以下两类:一类是与外汇挂钩的结构型理财产品,这类理财产品一般以美元为核心,如欧元兑美元;另一类是外币理财产品,这类理财产品是以人民币为核心,投资者先将人民币兑换成外币购买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到期后再兑换成人民币。在这个过程中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就构成了其产品的汇兑风险。
  
  (3)股价风险涉及的产品主要是以下两类:一类是QDII理财产品。从目前此类产品的发行与运行情况来看,其表现可谓非常糟糕,这与海外金融市场的表现具有直接关系。另一类是结构型理财产品中挂钩股票、股指、基金等标的的银行理财产品。由于这一类理财产品所挂钩的标的主要是香港市场与美国市场,所以美股与港股的走势状况直接决定了此类产品的到期收益率和风险。
  
  (4)商品市场风险主要涉及的是结构型理财产品。结构型理财产品通常挂钩黄金、原油、农产品等商品的期货或现货。由于这些商品通常以美元计价,因此商品价格的变化不但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还受到汇率市场变化的影响乃至市场投机因素的影响。
  
  (二)银行理财产品营销服务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策略
  
  
银行在理财产品营销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关于理财产品信息透明度的问题。银行既要在发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充分揭示其产品的风险,履行风险告知义务,还要充分揭示其产品的运行机制、费用收取标准和方式以及随市场变化而调整的有关条款等,并对理财产品运行期间的重大事项和产品净值变化等进行充分披露。
  
  (2)关于客户风险的适合度评估问题。银行不仅要做好客户风险偏好的测评,更要通过制度安排与技术手段确保投资者具备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比如建立合格投资人制度等。
  
  (3)关于营销团队的执业资格问题。理财产品特别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嵌入了大量的金融工程技术,非一般营销人员所能够熟悉和掌握,只有具备专业技术与能力才能够给客户讲解得清楚。因此,对于理财产品的营销人员实行准入资格管理制度和认证制度可能是较好的选择。通过建立银行理财师管理制度,建立继续培训、跟踪评价与考核等管理制度,使理财产品特别是高风险理财产品营销和咨询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且充分了解所从事业务的法律法规与应具备的职业操守,规范其营销和服务行为。在这一点上,证券投资咨询的执业资格管理模式为银行理财产品营销和理财咨询业务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作  者:徐庆宏    何兵    孙从海    
出  处:西南金融
单  位: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经济类别:银行保险
库  别:国内论文子库
相关文章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途径探讨 (2009-06-29)
 美国次贷危机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2009-06-28)
 保险企业价值创造--基于风险管理的视角 (2009-06-12)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困境与突破 (2009-05-30)
 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2009-05-12)
 2009年大型银行监管若干问题 (2009-04-27)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