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述评及其引申
周奎,唐凯娥  2011-01-25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对资源等的需求与自然的承受能力形成了较大矛盾。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和高价值的循环经济路线,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的必然选择。对德国、日本、美国、丹麦、加拿大等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以及我国已有法律法规的考察表明,发展循环经济应加紧出台比较完善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法规和相关政策文件,并在全社会培养全民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观念。
关键词: 循环经济,生产资源,自然环境,承受能力
  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一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2009年,在丹麦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揭示了全球气候、环境问题。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入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循环经济相关理论研究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E.Boulding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鲍尔丁(1965)将地球比作太空航行的宇宙飞船,因为自身资源的有限性,所以要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如果任意开采,超过其最大承受力,地球将最终走向灭亡。1966年,他又阐述了用循环经济发展方式代替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的观点。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很多学者对循环经济进行界定。毛如柏认为,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的开放或单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的“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诸大建指出,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的……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手段就是合理和循环利用资源。马凯(2005)也指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任勇指出循环经济是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的资源流动方式实施“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无害化”管理调控的、具有较高生态效率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建成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很多学者从生态角度对循环经济作出解释。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吴绍忠(1998)提出循环经济的含义,指出要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中,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解振华(2003)提出,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一产品一废物排放”开放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的“资源消费一产品一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此后,解振华(2004)将循环经济定义为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它是建立在人类生存条件和福利平等基础上的以全体社会成员生活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其本质是对人类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二)循环经济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循环经济理论进行了研究。Pearce将资源环境的全部经济价值进行了总结,将其划分为使用价值与非使用价值或存在价值,使用价值被进一步划分为:一是可以通过市场体现的直接使用价值;二是间接使用价值,大体相当于生态学家所说的生态功能;三是选择价值,是指人们保存或保护某一自然资源以便将来作各种用途,它代表资源的未来使用价值;四是存在价值,体现了人类对自然景观和物种的感受和价值的认可,这种价值与现在的使用和未来的选择无关。这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还有一部分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某些具体领域上。Lans Bovenberg于1997年指出,循环经济的实现手段--环境税赋转移能够通过两个渠道促进经济发展。Peter Roger(1999)将循环经济的效益目标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三个方面进行整体考量,指出循环经济的效益不仅仅考虑当时的效益,还要保证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协调。Reijinders.L研究了稳态经济系统的特点,提出了适合于稳态经济系统的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的策略。
  在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国内学者加快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随着循环经济作用的凸显,不少学者论证了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循环经济思路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源环境导向,能够增强产业结构调整的针对性和可持续性,弥补传统思路的不足。徐嵩龄提出,循环经济具有跨企业、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等多种特性,其实施必然涉及生产技术工艺的新的组合与集成、经济结构与布局的新的调整,因此有必要为因循环经济而出现的经济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制定新的规则与规划。刘宝娟(2010)指出循环经济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它是我国谋求新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突破口,完全符合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要求。
  
  二、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
  

  循环经济从21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迅速发展。世界上循环经济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有日本、德国、美国、丹麦、加拿大等国家。为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使得循环经济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纷纷进行循环经济的立法工作。法国于1975年、1992年通过了第一部垃圾处理法《废弃物及资源回收法》和第二部垃圾处理法。荷兰、丹麦等国都有专门立法,对废弃物回收利用、循环使用的具体目标和实现的期限进行了规定。
  德国于20世纪90年代制定颁布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是其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核心。该法将循环经济定义为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明确了企业生产者和产品交易者担负着维护循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责任,对德国循环经济立法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德国的“双元回收系统模式”在全世界都非常著名。1990年9月,根据《包装废弃物的处理法令》,由大约95家工商企业联合成立了一个对包装废弃物实行循环利用的非政府组织,将其称为多元回收系统(DSD)。该系统的建立使得德国包装废弃物和利用率达到了86%以上,大幅增加劳动者的就业机会。
  日本为实现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形成而建立的法律体系,可以说在世界上也是最完备的,通过这些法律体系,规范了政府、企业、国民在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方面的社会行为。1999年,日本政府针对所面临的资源匮乏与环境污染问题,在召开的产业构造审议会上提出了建立循环经济社会的构想,把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提升为基本国策,并颁布和实施了若干法律,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措施,强调从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循环经济,而且还用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在建立循环型社会中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废弃物的回收比率,例如《家用电器回收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总的来讲,日本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立法办法,是先有总体性的立法,再向具体领域推进,即以《促进循环社会形成基本法》作为基本法,在其指导下建立各领域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
  美国循环经济做得较好。美国的杜邦化学公司利用“3R”原则,首先在生产阶段使用对环境污染最小的原料,并把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废物合理利用,当作下一次生产的原料,形成了企业内部生产的循环,最终实现对环境的“零污染”。因为这种循环经济模式是在企业内部实现的,因此又被称为“小循环模式”。同时,美国循环消费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旧货交易体系的成熟化,多种形式的旧货交易方式使得旧货的价值在社会范围内得到最大的实现。由于循环消费观念的普及和循环消费社会制的发展,旧货交易已成为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主要形式有庭院甩卖,在旧货市场、商业网站或政府支持的网站进行的旧货买卖。以旧货市场为代表的循环消费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旧货价值。美国的旧货交易模式在循环消费方面具有典型性,对我国发展循环消费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丹麦卡伦堡循环经济工业园是生态工业园区的典型代表,以发电厂、石膏板厂、炼油厂和制药厂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把对方企业的废弃物当作自己的原料,从而形成一种循环关系,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并且企业间由于交易成本的降低,经济效益获得了提高。它作为一种生产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形成良性循环的工业园区建设模式,被誉为循环经济发展“圣地”。同时,提出“垃圾无废物理念”,这种理念本质上要求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处理要由无害化向减量化和资源化方向过渡,要在更广阔的社会范围内或在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有效地组织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丹麦于1990年通过实施《废弃物处理和回收法》,到2002年废弃物再利用率提高到65%。政府还出台了有利于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对污染排放实行强制性的高收费政策,这使得污染物的排放成为一种成本要素。
  加拿大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确保国家环保政策、标准得到贯彻执行。同时,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发挥相当大的作用,政府与企业共同建立一种联合机制,进行循环经济科技的发展工作,并建设、完善全国循环经济预测、警报系统。
  综上所述,德国、日本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较为完善,尽管它们立法的模式有所不同,但两国都形成了从基本法律到具体的法律、法规的系统、全面的法律体系,为其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建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美国的“杜邦模式”和丹麦的“卡伦堡模式”为企业内部和企业间无污染、无废物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模式。加拿大政府在该国发展循环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成为其美好居住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美国的旧货交易模式在循环消费方面具有典型性,这种全民循环经济意识更是值得借鉴。
  
  三、我国出台的相关法律、政策和文件
  

  针对发展循环经济,我国出台了相关法律、政策和文件。
  
  (一)我国出台的关于循环经济的一系列法律
  
  
2003年1月颁布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该法对企业清洁生产的具体实施办法以及鼓励措施和相关法律责任都作了明文规定,在规范我国企业清洁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最初制定是在1995年,2004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并自2005年4月施行。《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修订版),对工业固体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以及相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都作了具体规定。《可再生能源法》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实施和修订,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节约能源法》于2007年10月通过,并于2008年4月1日实施,为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促进我国能源利用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2009年1月开始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它是对我国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的规范要求进行系统阐述的一部综合性法律,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日趋完善的重要标志,是继日本之后,世界第三部由国家立法机构正式制定的国家循环经济法,这标志着循环经济已上升到基本国策的地位。
  
  (二)我国出台的有关循环经济的政策、文件
  
  
国务院于2005年7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 2005]22号),这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此后,又相继发布了一系列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政策文件。同年10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了《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环发[2005]114号);2007年3月发布了《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商务部令2007年第8号);2007年9月发布了《电子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2007年第40号),对拆解利用处置的监督管理、责任认定、处罚措施都进行较为详细的规定。为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投融资政策支持力度,还出台了《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发改环资(2010] 801号),从而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同时,我国很多地区也制定并出台了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政策、文件,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循环经济在地方上的有效发展。例如:为推进重庆市循环经济的发展,2005年3月通过并施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重庆市人民政府令2005年第179号),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深圳宝安区2006年出台的“1+2”文件,包括《关于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宝发[2006]19号)、《宝安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行动计划》(深宝府[2006]56号)、《宝安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一十百千万”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深宝府[2006]57号),为促进全区循环经济工作的全面展开提供依据和保障;石家庄市于2008年5月开始实施《石家庄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条例》,以节约资源,促进再生资源的利用。
  
  四、对我国“十二五”期间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发展循环经济是造福子孙后代的系统工程,“十二五”时期,发展循环经济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政府大力支持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工程,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各个总部门的合作。如加拿大被世界评为宜居国家,加拿大政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政府必须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使各单位、各部门都以循环经济为宗旨,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各项工作中。
  
  (二)出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法规和相关政策文件
  
  
学习和借鉴日本、德国等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比较完善的国家的经验,在《促进循环经济法》等相关法律的指导下,继续研究并出台促进我国循环型社会建立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我国“十二五”期间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三)培养全民参与循环经济观念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理念过于狭窄。一是现在我国循环经济仍主要停留在工业等生产领域;二是现在主要是政府和企业在倡导循环经济,而个人对循环经济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应加大宣传力度,学习美国、日本等国家,培养全民循环经济观念,将循环经济从生产领域延伸至消费领域,从政府延伸至企业、居民,让全国公民都积极地参与到循环型社会的建设中。

作  者:周奎    唐凯娥    
出  处:《改革》
单  位: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经济类别:理论与方法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相关文章
 起源与本质:空间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封闭住区 (2010-08-24)
 循环经济运行机制探讨 (2009-12-24)
 循环经济运行机制探讨 (2009-12-24)
 关于扩大内需与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2009-05-13)
 中国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与评价--基于29个城市的实证分析 (2009-05-10)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启示 (2009-04-16)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