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化肥工业发展规划研究
李志坚  2010-10-21
摘 要: 化肥是现代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生产资料,对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化肥生产和消费大国。2008年以来,我国化肥行业前期受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后期又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销售不畅,开工率不足,生产大起大落,产量增幅明显回落,结束了多年来的高速增长。面对后危机时代宏观经济和石化产业调整的双重压力,化肥行业需继续深化改革、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编制实施“十二五”规划,促进我国化肥工业健康稳定发展,为确保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 化肥工业,开工率,体制改革,产业结构
  化肥是维系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经过从“五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化肥生产和消费大国。2005-2009年前3年我国氮肥表观年消费量连续稳定在3300万吨(折含N100%)左右,2009年增长到3600万吨;磷肥消费量2005-2009年稳定在1150万-1250万吨(折含P205100%)。化肥总消费量稳定在5100万-5200万吨(折纯)。而粮食也连续5年稳产高产,这说明我国化肥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化肥需求将进入稳定平台,刚性需求依然存在,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十二五”化肥工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资源供应形势不容乐观
  
  
一是天然气供应和价格难以保证。包括化肥用气在内的天然气价格上涨已成定局。由于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长快,需求潜力大,天然气资源不足,价格上涨压力大。目前我国化肥生产的优惠气价已接近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天然气大宗交易市场价格(4-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约合0.972-1.215元/标准立方米),参照进口的天然气价格,“十二五”期间,我国可能是世界上天然气价格最高的国家之一。用天然气生产化肥恐怕难有保障。
  
  二是煤资源总量大,供应仍持续偏紧。随着国家大型煤矿基地的建设和煤气化技术突破(包括投资下降),引起化肥用煤种多元化,化肥用煤资源紧张的状况今后将相对缓解。但在相当长的时期,我国能源和煤资源供应仍持续偏紧。
  
  三是磷资源总量较大。尽管高品位磷矿短缺,但中低品位磷矿蕴藏量巨大。我国高品位磷矿还可供应十几年,可供开发的中低品位磷矿约可使用70-110年。随着技术进步,我国磷资源可完全满足国内需求,并可加工成产品后适度出口。但由于磷矿品位下降,造成生产成本有所上升。
  
  四是硫资源整体供应形势宽松。随着国内天然气.炼油厂、冶炼烟气等回收硫的增长,我国硫资源的自给率将由近期的50%左右提高到70%以上,保障程度将有所提高。国际上回收硫资源也比较丰富,但要防范短期价格波动的风险。
  
  五是钾资源短缺的局面较难扭转。青海柴达木盆地和新疆罗布泊仍是我国主要的钾资源产地,“十二五”期间,新发现大规模钾资源难度较大。
  
  (二)外部发展环境更为严峻
  
  
一是化肥市场化改革步伐将进一步加快。2009年初化肥限价政策取消后,今后给予行业的优惠政策可能逐步收紧甚至取消;化肥涨价将由国家直接增加农业补贴消化,国家出口政策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二是环境保护政策将日益严格。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和环境保护标准提高,化肥行业需要适应不断提高的环保标准要求,有可能增加生产成本。
  
  三是世界化肥总需求将继续增长。尽管发达国家化肥消费量基本稳定或略有下降,但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增加粮食供给,化肥需求增长较快,使得世界化肥需求总体趋升;随着原材料价格上升,化肥价格有上涨趋势;国外化肥投资水平增长较快,造成产能建设速度放慢;化肥产业将继续向低成本和消费地转移并实施行业兼并重组。总的来看,国际形势对我国化肥行业发展和出口较为有利,但需防范国际化肥巨头的垄断。
  
  四是企业竞争依然激烈。非化肥主业的能源企业和具有优势的化肥企业产能扩张步伐不会停止,将加剧行业的竞争,一部分高成本、高消耗的落后产能将退出市场。
  
  二、“十二五”化肥工业发展重点研究
  
  (一)“十二五”的发展目标
  
  1.产品结构
  
  
“十二五”期间,将实现“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生产”的目标,氮肥、磷肥自给率保持在110%-120%,钾肥自给率60%以上,高浓度肥料维持合理比例。
  
  2.产业结构
  
  
“十二五”期间,原料产地化肥产能比重提高到70%;能源产地,特别是具有能源优势的粮棉主产区实现尿素自给:云南、贵州、湖北、四川四省磷肥产能比重提高到70%;消费区域形成比较完善的复混肥料、缓控释肥料和掺混肥料加工、集散、分销和使用服务体系。
  通过企业整合和重组以及大型化肥基地建设,促进基础肥料向优势企业集中。“+二五”期间,氮肥企业数量将减少到200家以下,大中型企业产能比重达到80%以上;磷肥企业数量减少至150家以下,大型磷肥企业产能比重达到70%以上;3-4家大型钾肥企业集团规模进一步壮大。
  
  3.技术与装备
  
  
“十二五”期间,我国化肥行业的技术与装备发展趋势如下:
  
  氮肥工业:大型企业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综合能耗将降到30GJ/吨以下,以煤为原料的将降到50GJ/吨以下;尿素氨耗将降到575kg/吨以下;原料本地化率将达到70%,动力自给率将达到60%。
  
  磷肥工业:磷资源加工利用率显著提高,中低品位磷矿制酸技术将进一步完善,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氟回收利用技术将进一步推广。
  
  硫酸工业:硫铁矿制酸装置规模和技术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硫铁矿铁资源综合利用、硫酸高效催化剂和低位热能回收技术将得到推广应用。
  
  钾肥工业:氯化钾生产技术将不断提高,盐湖卤水制取硫酸钾技术进一步完善。钾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和难溶性钾资源利用技术有所突破并逐步推广。
  
  复混肥工业:缓控释肥料和掺混肥料技术和装备将实现产业化。
  
  磷硫矿山:磷硫矿回采率提高5%~10%.中低品位磷矿富集技术将实现产业化,硫铁矿选矿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国产化工作:大型氮肥、磷肥和钾肥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将建成100万吨/年合成氨国产化示范工程;大型加压粉煤气化技术和装备实现国产化。
  
  4.经济及社会效益
  
  
“十二五”期间,化肥工业经济效益将显著提高,资产利润率达到工业行业平均水平。化肥工业有竞争力的产能比重将从40%提高到70%。
  
  (二)“十二五”的主要任务
  
  1.产品品种
  
  
“十二五”期间,在优化发展高浓度基础化肥产品--尿素、磷铵、氯化钾和硫酸钾(镁)产品基础上,根据各地资源和农业需求,适度发展硝基肥料、熔融磷钾肥料等多元肥料品种;重视中、微量元素肥料、缓控释肥料的发展。鼓励发展按配方施月巴要求的复混肥和专用肥。
  
  2.产业布局
  
  
“十二五”期间,基础肥料进一步向资源产地转移。氮肥工业重点在能源产地和有条件的粮棉主产区建设大型尿素生产基地。磷肥工业主要在云、贵、鄂、川等磷资源产地,依托现有企业建设大型磷肥基地。钾肥工业依托青海、新疆钾资源优势建设大型钾肥基地,同时加快境外钾肥基地建设步伐。复混肥和掺混肥料主要在消费区域建成加工、集散、分销和使用服务体系。
  
  3.技术研发及推广
  
  
氮肥工业:“十二五”期间,氮肥工业将进一步研发和推广劣质煤、高硫煤加压气化等新型煤气化技术;高效率、大型化脱硫脱碳、变换、气体精制、氨合成和新型催化剂等先进净化和合成技术;利用造气炉渣、煤末、吹风气等资源,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实现热电联产技术;鼓励提高锅炉压力等级,开展能源梯级利用;开发和推广大型合成氨、尿素国产化技术及装备。
  
  磷肥工业:将重点开发和推广中低品位磷矿制酸技术,磷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磷酸分级利用技术,大型硫酸、磷酸、磷铵装置国产化技术和装备,氟回收和高附加值氟产品生产技术,硫铁矿铁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含硫废弃物回收制酸技术(包括低浓度烟气回收制酸、煤化工硫回收等),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包括磷石膏制砖、石膏板、缓凝剂等),硫酸余热利用技术等。
  
  钾肥工业:将重点研发钾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盐湖卤水直接提取硫酸钾技术,难溶性钾资源利用技术,硝酸钾生产技术等。
  
  复混肥工业:将重点开发、推广缓控释肥料和掺混肥料生产技术及装备,新型包裹材料和制剂生产技术等。
  
  磷硫矿业:将重点开发和推广缓倾斜中厚磷矿体露天和地下开采技术,露天矿陡帮开采技术,先进采掘穿爆设备,中低品位磷矿和胶磷矿选矿技术和药剂,风化矿圈定方法和擦洗技术设备,共、伴生多金属硫铁矿和煤系硫铁矿综合利用技术等。
  
  (三)“十二五”的重点工程
  
  1.氮肥工业
  
  
抓好在建项目建设工作,不断总结结构调整经验。继续推进产业布局调整,在能源产地和具有能源优势的粮棉产地建设大型尿素生产基地,上大压小,淘汰落后产能。同时,把东部地区缺乏原料优势的大型氮肥装置搬迁到西部等原料产地,优化资源配置。
  
  优先支持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大氮肥企业原料及动力结构调整力度。采用水煤浆气化、加压粉煤气化等技术,对具备条件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以上企业进行原料结构调整,同时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以煤末、造气炉渣、吹风气为燃料,对企业动力系统进行改造,实现热电联产和能源梯级使用,提高现有合成氨产能的竞争能力。
  
  2.磷肥工业
  
  
发挥云南、贵州等省磷资源优势,合理利用中低品位磷矿,继续完善磷肥基地建设。“十二五”期间,云南、贵州磷复肥基地重点做好填平补齐、硫资源稳定供应以及合成氨和选矿装置完善配套。建设湖北、四川等以中低品位磷矿利用为主的磷肥和磷化工基地。加快磷肥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建成一批硫铁矿铁资源回收利用、中低品位磷矿制酸、磷石膏综合利用、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项目。
  
  3.钾肥工业
  
  
进一步完善青海、新疆两大钾肥基地,在盐湖集团200万吨/年氯化钾、中信国安钾镁肥项目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十二五”期间新增100万吨/年钾肥(折纯)产能。国投新疆罗布泊钾肥二期项目,力争“十二五”建成投产,新增70万吨/年钾肥(折纯)产能。“十二五”期间要加快钾肥工业“走出去”的步伐,力争在境外建成100万吨/年氯化钾生产基地。
  
  4.磷硫矿山
  
  
加强磷矿,特别是中低品位磷矿采选能力建设。“十二五”建成1800万吨/年磷矿采选能力,其中,云南800万吨/年,贵州500万吨/年,其它地区500万吨/年。在硫铁矿和硫精矿主产区建设富集装置,新增200万吨/年硫铁矿采选能力。探明6亿-8亿吨磷矿和1亿吨硫铁矿资源储量。
  
  5.化肥施用
  
  
加快化肥二次加工和科学施肥服务体系建设,在消费区域建成掺混肥料生产、集散、分销及使用服务体系。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施肥工作,充分发挥农业部门技术优势,组织开展田间试验、土壤养分测试以及肥料配方筛选等基础性工作。鼓励肥料生产企业参与配方肥料生产和流通,完善测土施肥技术体系。支持企业开展微量元素肥料生产、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三、“十二五”化肥工业发展措施及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性资金支持力度
  
  
从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引导作用,继续安排财政性资金用于化肥工业的发展。重点用于化肥原料和动力结构调整、中低品位磷矿加工利用、钾肥工业发展、自主创新和产业化项目,提高化肥工业的竞争能力。
  
  (二)优先保证化肥生产原料供应
  
  
进一步落实对化肥工业的扶持政策,稳定化肥生产,维持化肥企业合理利润率,增强化肥工业对社会资本吸引力,避免行业资金外流,确保化肥生产与发展平稳进行。化肥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天然气、磷矿、硫铁矿、电力等资源,在同等条件下,有关部门应优先满足供应。
  
  (三)进一步完善化肥市场调控体系
  
  
针对化肥全年生产、季节性消费的特点,在搞好国内化肥季节性消费平衡的前提下,取消化肥出口关税限制,实施化肥配额出口政策,允许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形成辅助销售渠道,实现淡旺季均衡生产。在巩固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制度基础上,逐步建立国家化肥储备体系,实现化肥调控方式根本转变。
  
  (四)加强化肥需求侧管理工作
  
  
加强肥料施用管理,充分利用有机肥料资源,合理施用化肥产品。研究开发有机肥新技术,推广使用掺混肥料。加强土壤肥力调查和作物全周期养分需求研究等基础性工作,夯实科学施肥基础。改进施肥方法,鼓励推广深施和灌溉施肥等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

作  者:李志坚    
单  位: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    
经济类别:工业经济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相关文章
 我国石油焦市场发展解析 (2010-10-21)
 提升河北省食品工业竞争力对策研究--基于显在竞争力的市场占有率评价 (2010-09-20)
 高新技术究竟该包括哪些领域 ――科学认识高新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作用 (2010-05-04)
 工业结构出现区域和产业双重调整 (2010-03-11)
 金融危机下宁波家电行业中的“喜”“忧”及对策 (2010-01-19)
 市场经济需要保持一定的过剩产能 (2009-12-21)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