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就业景气指数特征分析
李垣明,王桥  2009-04-20
摘 要: 近年来,人们对就业状况和就业问题的关注日增,就业景气指数逐渐成为一个焦点。对就业景气指数拥有价值判断的要求,是人们关注自身利益和社会命运的集中体现。就业景气指数是全面反映就业状况,并具有可比性的就业测量系统,可以反映我国就业的总体情况。
关键词: 就业景气指数,特征分析,权重化,质量化
  近年来,人们对就业状况和就业问题的关注日增,就业景气指数逐渐成为一个焦点。对就业景气指数拥有价值判断的要求,是人们关注自身利益和社会命运的集中体现。就业景气指数是全面反映就业状况,并具有可比性的就业测量系统,可以反映我国就业的总体情况。
  
  一、就业景气指数的标准化
  
  
1.关于平均标准化。目前,我国多种就业方式中的临时工和零工值得关注。临时工的特征是协议或合同的约定期限较短,但雇主是唯一的,工作时间也是固定的。临时工在更换两个工作之间的谋职期内可能没有收入,零工也可能因顾客稀少而得不到收入。因此,应当将这类可能无法维持生计的就业形式与固定收入就业区别开来。短期内的标准化手段,是将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临时、零工就业折合为低保水平。介于临时、零工之间的一种就业形式是"钟点工"。由于临时工、零工和钟点工大多属于服务业,近年来的事实表明,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具有优势。因此,男女两性年人均标准就业水平的测算应当分开进行。
  
  2.关于总和标准化。就业与劳动力年龄息息相关。如果将就业率、劳动者素质、收入、培训、福利或津贴等统称为就业倾向的话,在就业群体内部,不同年龄从业者有不同的就业倾向;两个年龄结构不同的群体就业倾向也各不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就业倾向的任何一个因素的测算,都受年龄结构的影响。也就是说,在不同年龄结构的人口或劳动力群体中,无法进行就业倾向各因素间的对比。结论是:百分比指标虽然可以测量,却不可以用来对比,总和指标既可以测量,又可以对比,其含义是人均获得多少个就业倾向单位。如,接受教育是一个相对集中在某个年龄阶段的人口事件或现象,年龄不同,人们接受教育的频数或概率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为了具有可比性,凡是可用年龄分组为母项资料表示的就业倾向因素对比指标,一般来说,都应该采用总和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
  
  二、就业景气指数的权重化
  
  
权重,既包括定性权衡,也包括量化加权。主要依据哪一个就业指标确立就业景气指数,是不能回避的核心问题。
  
  1.权衡方面。由发展原则衍生的重视经济效益将投入产出放在优先位置;由可持续发展衍生的重视生态资源将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由以人为本衍生的尊重群众将劳动者主观感受放在优先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利于这三个"优先位置"的就业应当受到鼓励,从而应获得较高的景气评价;不利于这三个"优先位置"的就业应当受到限制,获得较低甚至0分的景气评价。在三大原则或三大"优先"方面,不同时期所强调的重点有可能不同,在用景气指数进行量化处理时,这种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权重体现出来。应当看到,在利益驱动下,采用就业景气指数权衡就业类别、压缩腐败工程,是一个纠正偏恶势力的艰难而长期的过程。
  
  2.加权方面。就业景气指数的权重化还可以表现在劳动者个人和微观经济活动层面的测量上。除了教科书上所列举的一般加权方法以外,反映结构从而表示变量重要程度的测量方法也应视为加权手段。应当指出,常见的百分比方法在权重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如果用收人体现就业效益的话,兼职行为可能因工时短、收入高而使就业效益显著。这种本职与兼职就业效益倒挂的现象,在就业景气指数的权重化中可以通过指数百分比揭示出来。
  
  不难发现,如果以平均权重或系数乘以本职收入,即可得到兼职收入。兼职收入和兼职劳动者规模可通过抽样获得。如果兼职总收入与兼职部门投入产出总效益的相关系数大于该部门本职收入与其投入产出总效益的相关系数,兼职现象就应当受到肯定和鼓励;反之,则应当作为问题引起关注和专门研究了。随着税收、就业和统计体制的完善,采用收入对劳动者各种就业活动加权处理,有助于把握就业倾向。
  
  此外,不同职业和行业劳动者就业与收入结构也可以作为权重,用来计算具有可比性的分职业和分行业的就业效益。当然,也可以反过来,通过不同结构或权重的职业和行业寻求社会总就业效益的最大化,这应当是就业规划或目标模式。
  
  纵观国际劳资关系史,在就业倾向评价方面,劳资双方的态度和意见,是由相左和对立向折中与和谐过渡的。其中,民主化的政治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劳资关系演进过程的初始阶段,资方利益主导倾向显著。劳资关系发展到当代,劳动阶层的话语权就起重要作用了。与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劳资关系相比,我国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劳动者维权的手段和力量严重不足;兼顾国家、资方和劳方三者利益的道路还很漫长。在构建我国就业景气指数中采用权重方法兼顾各方利益,揭示主要矛盾,优化就业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至此,得到的基本结论是:各种就业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且在彼此联系和影响中,各种现象或因素的重要性往往是不同的,揭示这些差异和不同的有效统计手段是权重化;无论是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兼顾各方利益,测量就业结构、优化就业关系和提高就业效益,离不开权重化这一有效手段。
  
  三、就业景气指数的质量化
  
  
由于我国就业质量主要体现在劳动社会保障、隐性就业与失业、就业歧视等方面,在这些方面产生的问题颇多。因此,应当以这三个方面作为重要分析变量。
  
  1.劳动社会保障方面。总的来说,我国劳动者在就业活动中分别处于完全享受、部分享受和完全不享受劳动社会保障的三种状况。受政府保护的垄断行业、一般事业型单位和完全市场化企业依次分别归属于这三种状态之中。凡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或垄断行业,"六险一金"几乎完全到位;凡是附加值低的"小"利行业,劳动力社会保障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人为营造而不是市场竞争产生的暴利行业与就业效益朝不保夕甚至威胁员工性命的行业并存,这是导致我国就业者贫富悬殊的一个直接原因。对劳动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要立法、要监控、要测量、要公开,已成为不可推卸的执政使命和政府责任。劳动保障既关系劳动就业质量,也关系劳动者长远和重大利益。将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列入就业景气指数测量范围之内,势在必行。
  
  2.隐性就业与隐性失业方面。当前,我国就业和失业状况透明度不高的一个原因在于隐性现象的存在。无论是隐性失业还是隐性就业,都是就业统计失真的重要原因,都是就业管理失控的表现形式。构建一个有公信力的就业景气指数,必须对这种隐性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和剔除,还就业与失业的本来面目。剔除隐性就业和失业的基本方法应当是测量和对比二者规模。当隐性就业水平高于隐性失业水平时,真实就业率会高于登记水平;当隐性就业水平低于隐性失业水平时,真实失业率则会高于登记水平。短期内对有关就业与失业状况的调查,只能采取重点或抽样方法,长期看,就业普查不但必要而且可能。
  
  3.就业歧视方面。广义的就业歧视是指"具有相同生产率特征的工人仅仅是因为他们所属的人口群体不同而受到不同对待"的现象。我国就业歧视现象不但大量存在,而且相当严重。在所有就业歧视中,性别歧视、年龄歧视、身份歧视等尤为显著。
  
  在发达国家实施和消除就业歧视都会付出社会成本。当消除成本小于实施成本时,消除行动应为首选。就业歧视的一个测量方法,是将分别处于完全享受、部分享受和完全不享受劳动社会保障的三种状况劳动者人数进行对比。就业歧视既与社会风俗有关,也与社会政策有关。前者是习惯,后者是行为。消除就业歧视要从改变习惯和纠正行为两个方面入手。今后,除了个别物品涨价之事要举行听证会以外,涉及歧视方面敏感政策的制定,都应举行特别邀请利益可能受损方出席的听证会。

作  者:李垣明    王桥    
出  处:宏观经济管理
单  位:天津商业大学管理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经济类别:人口与就业
库  别:国内论文子库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