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产业结构调整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刘治  2006-11-29
摘 要: 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是一项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任务。“十一五”规划《纲要》强调指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和迫切任务;提出要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因此,为贯彻“十一五”规划要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必须正确分析和把握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关键词: 产业结构,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产业升级
  一、产业升级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任务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仍处于初级化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较大,服务业发展滞后。2005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3%,而2001年世界平均水平是67.9%,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是48.5%,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是54.2%,美国是75.3%,印度是51.2%,差距十分明显。二是工业结构中,重化工业比重大。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2000年以来一直高于60%,2005年达到2/3左右。三是制造业以组装加工为主。制造业是一个由设计、研发、加工、营销服务等产业链组织的有机整体,而我国承接的发达国家转移的制造业是“两端在外”,仅仅是产业制造流程比较简单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工序,而高附加值的设计研发和销售服务都在国外。有人形象地把全球经济比喻成一个企业,欧美是理事会,印度是办公室,中国是生产车间。四是出口产业结构以加工贸易产业和轻纺产业为主,出口增长主要靠数量扩张。
  因此,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今后一段时期结构调整的核心任务。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应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装备制造业水平,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的现代服务业。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是加强宏观调控,抑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引导和支持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产业素质,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一是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既坚决果断,适时适度,又要体现区别对待,注重实效,对符合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方向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提高产业素质和整体竞争力的项目,予以鼓励和支持。二是建立和完善公正、规范、透明的行业准入制度,特别是要设立严格的环境、质量、能耗、水耗、原材料消耗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优化增量投入。三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和工艺、技术、产品,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四是加强政策信息服务,引导企业和社会的投资方向,促进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这是中央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判断,是对“十一五”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出的根本性战略部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技术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但总体上看,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瓶颈制约。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是30%,明显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在全世界近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仅居第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象非常明显。由于产业技术水平低,造成对能源和原材料的巨大浪费,对环境和生态也构成较大破坏,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引起的贸易磨擦不断上升,这种状况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解决的办法就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大多是两种类型,一种是市场占有型企业,即以开拓和占领我国市场为主要目的;另一种是生产基地性企业,即把我国作为加工基地,在华子公司往往是国外母公司全球战略分工中的一部分,很多是两头在外的“三来一补企业”。其生产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有的仅仅是赚取加工费,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都掌握在国外母公司手中。有人形象地称这种模式为“打工经济”。2004年外资企业出口额在我国出口总额中占57%,但近80%是来料和进料加工装配贸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是主体,我国必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品牌的企业集团。才能适应全球经济竞争,科技竞争的形势,才能有效化解科技瓶颈和资源瓶颈的制约,也才能逐步使我国经济发展从单纯的技术引进、加工组装向自主创新、自主制造转变,改变单纯依靠资源、资金投入,靠劳动力成本低支撑经济发展的局面,实现产业结构由高消耗向高效率,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优化升级,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加快推进企业重组,做大做强优势企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左右世界竞争格局的跨国公司愈加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在我国产业结构不断演进过程中,企业加快重组,优势企业低成本扩张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一是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加快大型企业的发展,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二是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分工合作关系,提高生产专业化水平。三是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但在企业重组尤其是国际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过程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对于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国家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如何保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这个问题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也予以高度重视。最近发生的几例西方国家并购重组案就可以充分证明,如今年3月8日,美国众议院拨款委员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一项修正案,否决阿联酋迪拜港口世界集团对美国6大港口运营权的收购。今年2月,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要并购法国最大的水务和环境工业集团,法国政府在72小时内做出一项轰动欧洲的“拯救决定”,让法国燃气公司和苏伊士集团合并,使意大利电力公司无法吞下这个新的能源巨人。去年7月,美国百事可乐公司要并购法国达能公司,法国总理德维尔潘正式提出“经济爱国主义”来阻止收购。法国把“经济爱国主义”当作一项国家战略推行,一旦发现外来的“恶意收购”,政府就不遗余力地打一场“保卫战”。法国政府认为,能源、交通、军工、食品加工等大企业集团事关国家经济命脉和核心利益,是“国宝”,在全球性并购浪潮中,看管好这些“国宝”是执政者的责任。反观国内,近几年在招商引资的热潮中,一些国家重点企业和行业排头兵企业在外资并购中,不仅失去了国有资本的控制力,更重要的是自己原有的开发能力和品牌也失掉了。如某轴承厂原是铁道部生产轴承的八个定点企业之一,产品占全国铁路轴承市场的25%,在业内举足轻重;2002年3月与法国FAG合资,法方控股51%;合资企业成立后,先亏损后独资,结果外方轻易打人中国市场,原轴承厂痛失技术含量高的品牌和自主开发能力。
  除轴承行业外,在化工机械、油泵油嘴、齿轮、电机、变压器、工程机械、汽车、内燃机、风动工具、机床工具、阀门等行业,类似现象不胜枚举。冶金行业已开始出现外资并购国内重点钢铁企业的意向,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1980年到2005年26年间出口总额增长55倍,世界排名由1980年的第32位上升到第三位,但我国出口仍属于数量扩张型粗放的增长方式。同时,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国际贸易磨擦越来越多。据WTO统计,自1995年WTO成立到2004年底,WTO成员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案件共2646件,其中涉及我国的案件最多,达411件。2005年,共有18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调查案63起。在纺织品、服装贸易等领域,我国成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惩罚的主要对象和最大受害者。因此,必须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改变出口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状态,更加注重出口的质量和效益,改变企业低价竞销、出口程序混乱的局面。为避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侵害,必须注重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转变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需要企业、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共同努力。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行业协会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协会行业自律和协调的功能。建立价格协调机制,规范贸易行为,加强市场信息服务,组织本行业企业学习和熟悉国际标准和贸易通行规划;加强国际交流和联系,积极组织行业内相关企业应对国际贸易磨擦和反倾销应诉。
  
  五、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是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
  
  
目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一是去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暂行规定》,这是一个法规性文件,使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有了法律依据,特别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可依法关闭那些高耗能、高污染及落后生产工艺、装备的企业。二是前两年由于过度投资导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在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竞争加剧,使企业有了调整结构的压力和动力。三是国家在宏观调控过程中,积累了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土地利用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等协调配合的经验;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市场准入标准体系,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制度规范和手段。
  今后一段时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应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市场约束和资源约束增强的“倒逼”机制,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推动竞争,促进优胜劣汰;同时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重组、改造、淘汰等方法,推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为此,应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切实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继续贯彻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政策,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继续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特别是严格控制新上项目。二是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依法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企业,依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要求,分期分批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三是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支持符合产业政策和技术水平高,对产业升级有重大作用的大型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四是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按照市场原则,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产业的集中化、大型化、基地化。对钢铁行业来讲,继续推动优势大型钢铁企业与其他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五是继续加强信贷、土地、建设、环保、价格、安全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建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要按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的要求,对项目和企业要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积极支持市场前景好,有效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和企业。六是健全行业信息发布制度,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搞好市场调研,适时发布产品供求、现有产能、在建规模、发展趋势、原材料供应、市场和价格变化等方面的信息,引导企业和社会投资方向。

作  者:刘治    
出  处:宏观经济研究
单  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政策司    
经济类别:工业经济
库  别:国内论文子库
相关文章
 我国需要加快发展再制造业 (2006-11-27)
 关于产能过剩的几点思考 (2006-09-30)
 两个60%,汽车产业结构调整上路 (2006-09-21)
 我国非织造布企业亟须第二次创业 (2006-08-16)
 农用车企缘何逐鹿轻卡市场 (2006-07-19)
 电力:供求趋缓,狠抓调整 (2006-06-19)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