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民营企业“用工荒”现象探析 |
王呈斌,毛晓燕 2010-08-18 |
摘 要: |
通过对浙江省345家民营企业、11家人才市场问卷调查,经分析发现:29.7%民营企业面临“用工荒”,员工缺口比率为28.5%,小企业“用工荒”现象尤为严重;“用工荒”的实质是“技工荒”,初级技工和中级技工最为紧缺;劳动力流动相对收益减少是导致“用工荒”的根本原因,中国正迎来了劳动力供给的刘易斯转折点;要解决“用工荒”问题,民营企业需要提高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地方政府需要营造良好的就业和服务环境。 |
关键词: |
民营企业,用工荒,劳动力流动,刘易斯拐点 |
|
|
2004年以来,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关于农村劳动力供求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蔡昉等人从农村劳动力供给总量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农村劳动力正从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转变,预示着结构性、局部性的农村劳动力短缺现象将时常发生。工资水平低是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造成“民工荒”的深层次原因。此外,劳动用工不规范,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部分农民工通过用脚投票方式退出市场,改变了流动方式。
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订单大幅度下降,劳动用工需求大幅度减少,“民工荒”现象暂时得到缓解。2009年下半年,由于订单增加,劳动用工需求随之增加,部分企业却意外地发现无法招聘到所需数量的员工。经济逐渐复苏,新一轮的“用工荒”却已出现。笔者试图通过对浙江省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估算当前“用工荒”的程度,以及“用工荒”的特征、原因,并判断中国是否迎来劳动力供给的“刘易斯转折点”。
一、问卷设计和调查
(一)问卷设计
“用工荒”现象调查对象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员工和劳动力市场管理者(以下简称“劳动中介”)。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用工荒”的原因、对策三部分。
“用工荒”的原因和对策部分,笔者设计了5级量表。原因部分,问卷从员工、民营企业和地方政府三个角度罗列出造成当前“用工荒”的各种可能因素,由人力资源管理者、员工和劳动中介三类调查对象分别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l为完全不符合,2为较不符合,3为一般,4为较符合,5为完全符合。对策部分,问卷从民营企业和地方政府两个角度罗列出改善“用工荒”的各种可能措施,根据措施有效性进行判断,1为无效,2为较小效果,3为有一定效果,4为比较有效,5为很有效。
(二)问卷调查
2009年12月初,笔者对浙江省民营企业和劳动力市场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累计调查了345家企业、11家人才市场(或中介机构),共回收问卷1536份,剔除信息不全问卷后,有效问卷为1061份,有效率为69.1%。其中,人力资源管理者问卷303份,占28.6%;员工问卷725份,占68.3%;劳动中介问卷33份,占3.1%。
二、“用工荒”现象分析
笔者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者问卷,估算“用工荒”缺口比率、实质,及其结构性差异。
(一)员工缺口估算
为了方便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来估算“用工荒”。一是企业员工人数,选项为“100人以下,100人~500人,500人~1000人,1000人以上”。二是拟招聘员工人数,选项为“50人以下,50人~100人,100人~300人,300人以上”。
1、估算假设
为了便于估算“用工荒”,笔者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员工需求低于50人的为正常更替,不存在“用工荒”现象。
假设二:员工需求低于10%为正常更替,不存在“用工荒”现象。
2、缺口估算
(1)员工短缺的涉及面。从人力资源管理者问卷来看,303家企业中,员工需求人数超过50人的有101家。笔者采用数学插值法来估算企业员工人数和需求人数。对于企业员工人数,笔者分别用“80,300,750和1500”来估算,对于拟招聘员工人数,笔者分别用“75,200和400”来估算。员工需求比率超过10%的有90家,即有29.7%的企业面临着“用工荒”。
(2)员工短缺的程度。笔者对90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企业平均员工人数为516人,95%置信区间为(410,622),企业员工需求人数为147人,95%置信区间为(125,169)。由此得到,员工缺口比率为28.5%,95%置信区间为(20.1%,41.3%);
(3)企业最缺“技工”。从企业需求员工的工种分析可知(见表1),企业最缺的岗位依次为:初级技工和中级技工,分别占41.9%和28.8%,累计得到70.7%。可见,“用工荒”的实质是“技工荒”。
表1:企业需求岗位比率

综上分析,有29.7%的企业面临着“用工荒”,短缺员工约占企业员工总数的28.5%。“用工荒”实质为“技工荒”,主要需求为初级技工和中级技工。
(二)“用工荒”的差异性分析
按照企业规模分类分析可知(见表2),企业规模越小,员工短缺比率越高。销售收入低于1000万元的企业,员工缺口比率高达76.1%,表明“用工荒”严重影响了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许多企业将无法正常生产。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员工虽然有缺口,缺口比率却低于20%,“用工荒”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虽然有影响,但是,短期内可以通过加班方式予以弥补。
表2:不同规模企业员工缺口比率

以上,暴露出小企业在用工模式上倾向于临时用工和短期用工的弱点。虽然按照订单临时招聘员工,可以降低企业营运成本,但当订单突然增加时,企业会错失发展良机。
三、“用工荒”原因分析
笔者分别从企业、政府和员工三方面,调查分析出现“用工荒”的原因。
(一)企业方面
调查时,笔者设定企业方面的因素有: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障,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福利待遇低,用工临时性和企业前景不明朗。通过因子分析,KMO为0.83,所有因子负荷均超过0.5(见表3),表明这些因素均能解释“用工荒”现象。
表3:影响“用工荒”企业方面因素

从企业方面来看,影响“用工荒”的主要因素为福利待遇低和工资待遇低,均值分别为3.22和3.11(见表4)。
表4:影响“用工荒”企业方面因素的两两比较结果

通过不同调查对象之间的两两比较分析,可以进一步发现,企业人力资源部对这些因素的认识与员工、劳动中介存在明显差异(见表4)。一是劳资矛盾比较突出。企业人力资源部代表着资方观点,企业主对员工的待遇问题、工作环境问题等还不够重视,劳资双方存在明显的分歧。二是劳动中介同情员工,但是,它们无能为力。笔者注意到劳动中介对这些因素的认识,基本上与员工保持一致。由于待遇提高、劳动环境改善均会提高企业经营成本,影响企业竞争力,因而,企业主员工和劳动中介的观点很难一致。由于农民工属于弱势群体,当他们无法与资方达成共识时,只能被动选择“用脚投票”。
(二)员工方面
通过因子分析,春节临近不愿外出、工作不稳定、回乡发展机会增多、生活成本上升、无法获得用工信息和工资水平低等指标均能用于解释“用工荒”现象(见表5)。
表5:影响“用工荒”员工方面因素

从员工方面来看,影响“用工荒”的因素主要是:生活成本上升,春节临近不愿外出打工,工资水平低和回乡发展机会增多,均值依次为3.62,3.26,3.21和3.21(见表6)。由此可见,一是生活成本大幅度上涨,而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并没有同步增加,外出打工相对收益递减,影响员工外出打工的积极性。二是随着新农村政策的实施,家乡创业机会增多,农业生产收益增加,进一步减少了农民工供给。三是下半年订单增多,岗位需求增加,与农民工正常外出务工规律相悖。因此,我国劳动力供给正在发生变化,正迎来了劳动力供给的刘易斯转折点,这将对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和发展战略调整提出新的要求。
通过两两比较分析,可以进一步发现,人力资源部与员工在相关因素的认知上存在明显差异。人力资源部夸大了农民工方面的原因,而回避了“工资水平低”和“工作不稳定”等因素。
表6:影响“用工荒”员工方面因素的两两比较结果

(三)地方政府方面
通过因子分析,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就业培训不足、劳动执法不严、子女教育服务不足、工会的作用不强、区域吸引力下降和产业向内陆转移等指标均能用于解释“用工荒”现象(见表7)。
从地方政府来看,影响“用工荒”的主要因素有:就业培训不足,工会的作用不强,子女教育服务不足,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和劳动执法不严,均值分别为:3.32,3.28,3.26,3.22和3.13(见表8)。表明地方政府在营造良好、公平的社会环境方面存在不足。
表7:影响“用工荒”地方政府方面因素

通过两两比较发现,人力资源部和员工之间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就业培训不足、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和产业向内陆转移三个因素上。
表8:影响“用工荒”地方政府方面指标的两两比较结果

四、“用工荒”对策分析
为了有效解决“用工荒”问题,笔者着重从员工视角,分析民营企业、地方政府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一)民营企业方面
根据调查结果,员工认为民营企业需要从提高待遇、改善工作环境、规范用工和员工培训等方面来增强对员工的吸引力,均值依次为3.82,3.66,3.57和3.53(见表9)。其中,提高待遇尤为重要,只有提高工资、福利等待遇,才能真正解决招聘难的问题。
表9:解决“用工荒”民营企业方面措施分析

从年龄差异分析可以看出,41周岁以上的员工对待遇、工作环境以及用工制度比较关注,该年龄群体对应的主要群体为熟练工或技师。21周岁~30周岁年轻的员工,对就业信息、企业人文关怀比较关注。从学历差异分析可以看出,大专及本科以上员工对企业提高待遇、改善环境、规范用工等方面的要求更为强烈。因此,民营企业想要吸引高素质的员工,需要着重考虑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和用工制度。这些自然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预示着我国民营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正在丧失,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二)地方政府方面
通过调查,地方政府需要从优化社会环境、提供子女教育、加大劳动监察和完善社保制度等方面改善就业环境,均值依次为3.59,3.56,3.49和3.48(见表10)。
表10:解决“用工荒”地方政府方面因素分析

从年龄差异来看,41岁~50岁的员工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员工相比,更认为政府可以通过优化社会环境、提供子女教育、完善社保制度和增强就业服务等措施,来吸引更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从学历差异来看,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对政府改善环境和服务以缓解“用工荒”的必要性给予了更高的期许。
五、研究结论
通过本次对民营企业“用工荒”现象的调查,研究发现:
一是受经济复苏影响,民营企业出现了“用工荒”现象。有29.7%民营企业面临“用工荒”,平均员工缺口比率为28.5%。小企业“用工荒”现象尤为严重。
二是“用工荒”的实质是“技工荒”。从员工需求结构来看,主要是初级技工和中级技工,累计缺口达到70.7%。
三是农民工的相对收益减少是影响“用工荒”的根本原因,中国正迎来了劳动力供给的刘易斯转折点。
四是要解决“用工荒”问题,民营企业要着重提高待遇和改善工作环境,地方政府要着重营造良好的就业和服务环境。员工对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的呼声尤为迫切,民营企业“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