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际贸易与经济地理理论及其发展--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理论贡献 |
何光辉,庄雪峰,杨咸月 2009-04-03 |
摘 要: |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运输成本引入一般均衡分析模型,其开创性的研究使贸易理论和经济地理这两个曾经是相互独立的经济学分支融合到一起,成为新贸易理论发展的先导;作为创始人,他还将新经济地理学融入了主流经济学。此外,克鲁格曼还与几位合作者打通了新经济地理学与城市地区经济学传统研究之间的通道,并对国际货币经济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
关键词: |
新贸易理论,经济地理学,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运输成本 |
|
|
贸易理论和经济地理传统上是经济学相互独立的两个分支,但近年来通过理论创新它们日益紧密地融合到一起。20世纪80年代末,学者们开始将规模经济融人到区位与贸易的一般均衡模型中,从而使早期的定性分析定量化,并提出了许多有重大影响的观点。经济地理学者与重新对此领域感兴趣的经济学家一道,运用新的分析工具,形成了新经济地理学。其中,克鲁格曼(Krugman)的贡献最大,被普遍认为是新经济地理学的创始人。
一、基础模型:规模经济与垄断力
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学者阐述了如下观点:即使缺乏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也会产生贸易,其中,最清晰有力地阐明了这一革命性新方法的是克鲁格曼。他发表于《国际经济学》杂志题为“收益递增、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的简短论文具有双重意义。该文不仅包含了可用以解释产业间贸易的新贸易理论,而且还孕育了后来的新经济地理学: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的区位特征可以放在一般均衡模型的框架中进行严格分析。
克鲁格曼方法的核心思想是规模经济来自于企业内部,即企业本身可以靠扩大生产来降低平均成本。在这种条件下,市场不可能是完全竞争的。由于分析不完全竞争十分复杂,贸易理论都对此予以回避。但克鲁格曼运用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的垄断竞争模型对贸易进行了分析。他假设有n种商品,消费者选择偏好可以用效用函数表达:

式中,C表示第i种商品的消费量;v表示递增凹函数。凹度表示对商品多样性的偏好。假定商品间不存在价差,意味着消费者将尽可能多地购买不同商品而非仅消费一种商品。假定v的函数形式为:

这个函数式虽然没有运用于克鲁格曼的早期论文中,但由于其简单优雅而在随后被广泛采用。下面将式(1)和式(2)所代表的偏好称为“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偏好”。克鲁格曼进一步假设只有劳动力一种生产要素 (因而所有国家拥有相同要素比例),且所有商品的生产成本函数相同。假设规模报酬递增,生产任一商品i需要Zi劳动力:

式中,xi是商品i的产量; 是固定成本。如果市场完全出清且可以自由进入,则在均衡状态垄断竞争厂商的利润为零。这个模型可以解出3个未知量:每一商品相对于劳动的价格pi/w(w是工资率),每一商品的产量xi以及商品数量n。
克鲁格曼首先讨论这一经济中的垄断均衡,从贸易和地理角度介绍两国模型,然后再研究国家间产生贸易的可能性。假设两个国家有着相同的偏好、技术和经济规模。可以对两种情形进行比较:(1)自给自足,由于高昂的运输成本等使得贸易无法进行。(2)自由贸易且无交易成本。对于第二种情况,可以将经济规模视为两个国家的加总,且全世界生产量和消费量的确定等同于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大国),因此,商品种类更多。由于国家相同,商品种类应该是自给自足情形下的两倍。每个国家专门生产某些商品,因而采用规模经济固有的固定成本生产函数,但哪些商品在哪里生产无法确定。贸易会占到每个国家GDP的一半,与自给自足情形相比,消费者有更多可供选择的商品。尽管两个国家具有相同的技术和要素比例,贸易仍然会增进福利,因为生产多样化增加了。在克鲁格曼效用函数的假设下,贸易还降低了单位成本,但该模型没有考虑商品在国家间的分配。
克鲁格曼用式(1)表示消费者偏好,公式(3)表示生产成本,所产生的贸易方式与现实数据一致。他还讨论了在劳动力可以流动时两国间的贸易障碍所产生的影响,这是他后来从事“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先导。运用上述简单模型,他认为在没有贸易时,该地区的消费者福利在劳动力最多时达到最大,因此劳动力倾向于向初始时劳动力最多因而产品种类也最多的地区迁移。这种机制产生了一种集聚过程,导致了集中和城市化。该模型因此包含了人口变化的因素,但在1979的模型中被没有涉及的一些特征所淡化。
二、新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发展
在克鲁格曼分析的基础上出现了大量模型用以研究规模报酬和垄断竞争对贸易方式的影响。
(一)运输成本和贸易:国内市场效应
推动贸易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是运输成本的下降。但长久以来许多贸易模型并没有考虑运输成本。克鲁格曼的第二个开创性贡献就是将运输成本引入了1979年的模型中。这使得他对贸易的精确分析与国内市场效应一致,厂商倾向于集中在大市场周围,这解释了为什么偏好与贸易方式有关,一国倾向于出口在国内有较大市场的商品。国内市场效应非常易于理解:在收益与运输成本同时增加的情况下,厂商具有将生产集中于最大市场周围的激励。生产集中在同一地方就有可能出现规模经济;而产地靠近最大市场可使运输成本最低。国内市场效应从需求方面解释了一国在生产某种特定商品方面为什么具有优势。由于较大规模经济中的商品价格和运输费用较低,工人的福利会更好。
(二)新贸易理论的进一步研究
克鲁格曼发表于1979年和1980年的论文表明,基于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假设的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统计数据所反映的重要贸易方式,可与传统的要素禀赋放在一起加以分析。克鲁格曼等人提出了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综合模型,赫尔普曼(Helpman)和克鲁格曼则使其更加一般化。尤其重要的是,新旧贸易理论的融合导致可用实验来预测跨国间贸易方式的差异,为拓展双边贸易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者可以对新理论进行实证评估。
另一个现象是大量产业内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间的知识密集型产品之间,这些产业通常由跨国公司主导。赫尔普曼分析了这种模式,发展了由跨国公司主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间的国际贸易理论,在这里,跨国公司对R&D的固定成本作出反应。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将这些相关理论进行了整合并加以拓展。该文献全面展现了新贸易理论,并进一步研究了它所涉及的各种问题,目前在这个领域它仍是重要的参考文献。
新贸易理论已经深深地影响了贸易政策分析。该理论预示了贸易自由化对贸易方式、生产区位和要素报酬的影响。它还可用于福利分析。然而,现实模型很容易变得太复杂而难以进行计量,取而代之的是出现了大量关于标准数据模型的文献。
(三)相关的实证研究
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贸易现象(如发达国家间大量的产业间贸易、贸易自由化引起的产业间贸易的增长)推动了新贸易理论的发展。克鲁格曼在1979年提出的简单的单要素模型能够解释这些现象。将新模型与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相结合可构建更细致的假设。这个综合模型表明:(1)任意两国间的贸易量会因相对要素禀赋不同而增加,因国家大小不同而减少。(2)两国间产业内贸易占总贸易的份额与资本--劳动比的差异呈负向关系,与规模的差异呈正向关系。综合模型以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偏好为基础,且双边贸易流量、生产要素和国家规模之间关系的精确函数形式甚至可以用特定的生产函数来表达。
丰富的预测模型激发了大量实证文献的出现。由赫尔普曼所做的早期实证检验支持了新贸易理论。但其后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结果,例如,赫迈尔斯(Hummels)和莱文索恩(Levinsohn)在分析发达国家间贸易和欠发达国家间贸易时,发现数据与理论非常吻合。他们考虑了旧理论强调的要素禀赋和新理论关注的报酬递增及产品差异。近期的研究倾向于支持理论预测。安特维勒(Antweiler)和特勒尔(Trefler)注意到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提出的模型预示有关进出口产品的要素成分取决于规模经济的程度。他们发现,如果模型中的规模经济得以改善,则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产业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特征。
三、新经济地理学及其发展
克鲁格曼在一篇论文中考虑了产品差异和垄断竞争情境中的要素流动。没有贸易时,规模较大地区由于产品品种较多而为其居民提供较高福利,因而提供了移民激励。移民激励越强,向较大地区转移的人数就越多;在没有移民限制下,该地区在其变成最大时的人口达到均衡。如果地区间没有内在差异,这一过程仅由区域初始规模不同而被触发。如果区域不同如劳动生产率不同,仍有可能在某种初始条件下达到低效率均衡。如果赋予拥有最低外生生产率的地区有较大的初始市场规模,那么大量积聚的移民会使这个地区在低生产率上达到均衡。直到12年之后,这些思想才由克鲁格曼引入核心--外围模型,新经济地理学开始发展。为了评价这个模型的深远意义,我们先来看一下空间经济学的发展背景。
(一)空间经济学的发展背景
将空间和竞争均衡结合起来是个重大挑战。贸易理论一直将空间异质性作为外生变量,仅根据要素比例和技术差异来分析贸易方式。自马歇尔开始,许多区域研究认识到,规模经济性驱使经济活动集聚,同时假设规模经济性外生于单个企业但内生于产业或城市,因此与完全竞争一致。但其缺点是,有关外部规模经济的性质相当模糊,因此在实证上很难对外部性进行衡量。由克鲁格曼发起的新经济地理学假设内部规模经济性和非完全竞争打破了这一局限。由于大市场会使产品多样化、成本降低,市场价格引起的资金外部性驱使集聚发生。当家庭或厂商在市场上交易时,交易价格一般会对其他主体产生影响,在开始时存在某种形式的市场不完备性,这种影响可看成是外部性。
更为精致的模型由藤田和小川葛生(Fujita and Ogawa)在马歇尔外部性的基础上提出来。但这些文献依赖于外部规模经济的假设,其影响力由于缺乏微观基础而受到限制。
(二)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外围模型
经济地理学的最近发展主要建立在与外部相对的内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基础上。克鲁格曼的核心--外围模型的开创性贡献推动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藤田的研究对克鲁格曼的分析起到了铺垫作用,以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性竞争和区位派生均衡为基础建立了积聚区位模型,但没有考虑农业部门和地区间的移民。
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居住在城市。在许多国家,大部分人生活在高度发达的城区(中心),只有少数人生活在落后的农业区(外围)。克鲁格曼的模型就是用来解释这种模式的普遍性。他在模型中引人工人(消费者)流动,这与克鲁格曼的贸易模型中引入运输成本相似。这时,有两类商品:(1)食品,假定同质且生产规模报酬不变;(2)制成品,这类商品种类多样,每种商品均为规模报酬递增,在垄断竞争的市场上出售。消费者偏好用食品的科布--道格拉斯函数和制成品次效用表示,次效用由替代弹性为常数的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效用函数(参见式(2))给出。
这里以基本条件(偏好与生产函数)相同的两个地区为例加以说明。商品可以从一个地区出口到另一个地区。农产品进行无成本贸易(后文将放松这一假设),但是制成品需要运输成本(冰山成本)。这时,有两类个体:(1)制造业工人,可以自由选择去提供最高效用的地区;(2)农民不能迁移。需要分析的是人口和经济活动如何在这两个地区间分配。制造业会集中于一个地区吗?人口会在工业化的核心地区和农业化的外围地区之间进行分割吗?
模型取决于厂商和个人的地区选择。厂商会选择较大的市场,利用生产的规模经济性和节约运输成本的优势。个人具有迁至较大地区的激励,因为那里有更高的工资和种类更多的商品。这种倾向会拉大市场规模的差距并加剧厂商和个人的迁移,因此存在循环因果关系。克鲁格曼建立了严格模型描述这种循环因果过程。
但也存在反向作用力。如果所有厂商都到大地方,只有一个厂商迁到外围地区,那么它在该制成品市场几乎成了独占者,将自己的产品卖给当地农民和自己员工,同时受到进口产品(取决于运输成本)的竞争。该厂商还受制于劳动市场,员工只有得到足够高的实际工资才愿意留在小地区生活。制造业工人的福利取决于厂商支付的工资、该厂商生产的消费品价格(由于没有运输成本,价格相对较低)、需负担运输成本的进口商品价格。所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可能使得不是一家而是数家厂商选择落户于较小地区,因此可能达到分散均衡,生产在两个地区同时出现。这种情况发生与否取决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和偏好之间相互复杂的影响。
其他因素如较大地区的拥挤成本或地价上升也会导致分散而非集中(克鲁格曼的原创模型没有考虑这些特征)。克鲁格曼分析的相对静态结果使我们领悟:如果运输成本下降或具有收益递增的技术扩散,为什么会导致城市化以及核心一外围结构的形成?这一趋势在工业化过程中非常重要。
克鲁格曼的观点也可解释为什么区位选择可能发生灾难性的变化。假设初始均衡是对称的,两个地区的人口各占一半。贸易成本如果开始下降,它不会立即对移民和生产区位产生影响。但一旦成本降至临界值以下,累积过程就开始形成。即使所有外生条件都相同,区域内部的不平衡也会内生地出现。因此,我们会看到集聚趋势发展到某一点时会突然变得很强大。藤田、克鲁格曼和沃纳布尔斯 (Venables)研究了在其他条件出现分散时,一些参数值如何因制造业活动而出现了集中。
(三)新经济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一些特定假设,克鲁格曼从非常简洁的模型中得出了引人注目的结论。随后许多文献致力于探讨这些假设的重要性。例如,奥塔魏诺(Otta-viano)等人提出了线性而非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偏好的集聚模型。他们发现最初模型的结论并没有发生改变。克鲁格曼最初模型的一个关键假设是农产品进行无成本的自由贸易,这与现实不符,农产品的运输成本至少与制成品一样高,这将抵消国内市场效应。但藤田、克鲁格曼和沃纳伯尔斯指出,在部门和差异性农产品有运输成本的情况下,也存在相似的机制,运输成本下降会激发集聚发生。
核心--外围的基础模型带动了有关空间问题的经济分析,由此将经济地理学融入主流经济学。最近15年来出现了强调规模经济的大量文献,克鲁格曼本人也是主要的贡献者。其中一个研究路线是强调厂商间投入产出链的重要性,将之作为集聚倾向的另一种解释。这种投入产出链是理解劳动流动程度低情形中(如许多欧洲国家)的区位经济活动的关键。克鲁格曼和沃纳伯尔斯第一次对投入产出链进行了研究。其主要思想是,新厂商进入一个地区会增加市场的上游供应者(与后向联系相对照的是前向联系激励工人迁移)。当上游供应商以较低成本生产时,下游生产者的成本由于规模报酬递增也随之降低。上、下游厂商之间的相互影响将驱使产生集聚的累积过程。如果劳动力流动缓慢且劳动力供给无弹性,那么生产的集中会使工资上升。这会产生两个相反影响:较高的家庭收入导致需求增加,但较高的工资也使厂商利润下降而使外围更具吸引力。结果存在多种可能的均衡。
克鲁格曼还与几位合作者打通了新经济地理学与城市地区经济学和传统研究之间的通道。这些贡献尤其表现在寻求解决新城市会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出现等基本问题。他们强调农业部门的土地需要与工业部门的规模经济如何相互影响。只要人口规模不大,均衡结果将是单中心经济,这与杜能的经典研究相一致。
(四)经验证据
近年来关于新经济地理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获得了发展。一些发现支持该理论的某些假设,如市场规模与工资之间的正向关系,市场规模与移民之间的关系,后向联系的重要性等。也有证据表明生产效率得益于人口密集区域的区位,尽管识别其中的作用机制仍然是研究中面临的挑战。关于国内市场效应的证据并不一致,同样,集聚与规模报酬递增及贸易成本重要性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获得一致性证据。
除了上述成就外,克鲁格曼对于贸易理论,他还分析了战略贸易政策,即一个国家有动机通过设置贸易障碍(如关税)来影响贸易条件。厂商间完全竞争的传统贸易理论对此进行了很好的论证。在因规模经济形成的专业化产生贸易行为时(与新贸易理论所描述的那样),战略贸易政策仍然起作用,并与产业规制问题紧密联系。
克鲁格曼对国际货币经济学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克鲁格曼创立了货币危机的新分析框架。如果一些基本面因素恶化(如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较高的长期通货膨胀),政府仍要维持固定汇率从长期看是不可行的,尽管通过大量买卖货币可在短期内维持住。理性投资者预期政府的外汇储备在未来将流失殆尽,结果引发了投机,对该国货币进行攻击。克鲁格曼的简单模型切中货币危机的基本机制,推动了后续研究。
在相关研究中,克鲁格曼分析了目标区汇率变化。这一目标区是中央银行允许汇率浮动的范围,如欧盟国家在欧元出现前的欧洲汇率机制就设有货币目标区。克鲁格曼构建了经典模型,用来分析汇率是如何在这个区间内浮动的。其基本思想是,在区间中部,汇率上下波动,预期变化为零。在接近区间顶部,汇率下降比上升的可能性大,预期变化为负。理性投资者知道汇率的这种变动,可用期权定价模型来分析汇率在区间内的变化。实际上,可信区间倾向于稳定汇率波动。克鲁格曼的基础性分析引发了随后的大量研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