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握冬奥溢出效应,迈入共同富裕 |
| 王泠一 2022-02-21 |
| 摘 要: |
以往的冬奥会,本质上可以说是富国和富人俱乐部。体育史家发现,在冬奥会近百年(1924-2022年)的总奖牌榜上,只有四个国家不是来自欧洲、北美和东亚,但也是南半球的发达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现中亚经济发达成员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在北半球,中国是拿到冬奥会金牌纬度最低的国家,其余所有拿到奖牌的国家都在纬度更高的地方。 |
| 关键词: |
溢出效应,共同富裕,产业带动作用 |
|
|
|
以往的冬奥会,本质上可以说是富国和富人俱乐部。体育史家发现,在冬奥会近百年(1924-2022年)的总奖牌榜上,只有四个国家不是来自欧洲、北美和东亚,但也是南半球的发达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现中亚经济发达成员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在北半球,中国是拿到冬奥会金牌纬度最低的国家,其余所有拿到奖牌的国家都在纬度更高的地方。只有发达的欧洲、北美和东亚地区举办过冬奥会,除被国际经济界认为,中国和俄罗斯这样的新兴经济国家外,其他举办地都在老牌发达国家。
一、华北振兴带动东北复兴
微观经济学视角,往往注目北京冬奥会的门票收入、广告收入和新晋奥运冠军谷爱凌的商业开发价值;而宏观经济学视角更聚焦区域发展价值和新兴产业功能培育。本文就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审视北京冬奥会的溢出效益,其效益首先覆盖了华北。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冰雪运动的普及为冰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并使本届冬奥会主办地所在的华北全区域受益。最新数据显示,“十三五”规划期间,中国冰雪产业总规模已经从2700亿元增长到6000亿元,年均增幅明显高于全国GDP增幅。预测表明:借助本届北京冬奥会大势,今年中国冰雪产业总规模将突破7000亿元;到“十四五”末,年均增幅将保持在10%水平线并成为拉动型新兴产业。
冰雪产业赋能发展,对于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华北区域民生水平的提升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在北京、天津和河北,表现得尤其显著。如北京在筹办冬奥会过程中,场馆建设、体育赛事、教育培训、冰雪科技、特色旅游等多领域进行协同发展,为全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增长机会。同时,公共财政的有效投入,与改善民生、改善城市营商环境、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工程紧密地互相融合,直接促进了华北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明显提升。
其中,随着社会化冰雪运动的迅速普及,原先偏安于小众小资的冬季项目,蝶变成受众基础深厚且持续性扩大、社会资本愿意积极投入的新型运动和消费项目。在冬奥热的助推下,北京市政府预计2022年全年首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口将突破1000万的规模。大批国际标准的冰雪场地设施建设,为北京打造国际冰雪消费目的地提供了活动空间保证。如俄罗斯方面就表示:北京开辟了双边冰雪旅游交流的新枢纽。
着眼于冬奥后时代的冰雪产业发展,北京将举办更多的国际冰雪赛事、群众性冰雪赛事和青少年冰雪赛事,以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而本届冬奥会的举办成果将为北京和京津唐经济带产生更多长期收益。双奥之城的美誉和世界主流媒体对于北京冬奥会的客观、即时和实事报道,直接提升了北京的国际影响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不仅有助于引进更多国际高水平的冰雪赛事,而且有利于吸引海内外优质资本和高端人才到中国首都投资、兴业,为首都和华北经济高质量的发展注入新动能。如参加北京冬奥会的沙特阿拉伯代表团就表示:北京、天津、唐山和张家口等华北城市,将成为双边经贸合作的支点型城市。
除了冰雪赛事合作和旅游业务继续扩大,金融、环保、能源、港口、职业培训等项目将成为新型投资合作的领域。同为中东区域的阿拉伯富国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等国商会,也表达了加强对华北地区投资的愿望,这尤其对河北是个外资战略机遇。
华北通过山海关连接着东北,以往战争时期,山海关是天然的屏障;如今和平发展时期,山海关是连接两大中国经济战略板块的支轴。在相关经济地理和产业结构互动的研究中,笔者决不承认所谓“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假说。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及之后的“十二五”规划期间,东北经济一度表现出低迷局面。这和东北国有企业历史包袱过重、国际化参与程度相对薄弱、新型产业培育力度欠缺和人才就业选择面比较狭窄等因素有关,甚至还有东北寒冷季节过长而不利于南方投资者安居乐业的偏执概念。经过“十三五”期间的积淀,东北复兴已积蓄新动能。
如吉林省地处冰雪黄金纬度带、东北亚冰雪资源核心区,近年该省紧抓北京冬奥战略机遇期和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连续举办五届雪博会、连续五年推出促进经济发展的“冬奥在北京、体验在吉林”的系列主题活动。从效果上看,冰雪这座新金山银山,已经成为吉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活跃全省经济的重要一极新型资源,以往因煤炭资源枯竭的城市也找到了新资源的产业替代。无独有偶,黑龙江借助冬奥兴起的冰雪运动和旅游热,林场大面积增加民宿设施而提高了就业收入。
二、把握新科技的溢出效应
中国政府在筹办北京冬奥会方面突出了低碳绿色、经济集约和可循环发展的方针。在场馆建设和赛后再利用领域,北京冬奥会已取得国际奥委会和主要冰雪运动强国代表团的高度认可,有预见地避免了战略资产的浪费,或者是其他主办奥运会城市仅仅几年后就出现的闲置甚至彻底荒废。
本届冬奥会在场馆可持续利用方面,典型的案例是首钢滑雪大跳台。首钢曾经是首都经济的纳税大户和重工业的主力企业,其行业实力仅次于宝钢。“十二五”期间,出于行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战略考虑,首钢的主要生产功能迁移到唐山的入海口曹妃甸,虽然是一场阵痛但两地都受益非凡。笔者曾经在2013-2015年连续三年调研首钢的迁移和原址的新功能再开发,发现三代首钢人的情感也凝聚着北京记忆,这是文化的积淀和城市符号型地标,一旦有新生战略元素的注入就会产生崭新的生产力。果然冬奥申办成功后,这里焕然一新。
如今我们看到:首钢滑雪大跳台位于首钢工业园区里,园区负责运营总部经济和高科技研发、知识产权保护及转让、行业金融资产管理等业务。大跳台利用首钢的冷却塔等工业遗产资源进行升级改造而建成,也是世界上首座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多次考察过该园区和大跳台项目建设,本届冬奥会开幕式上他高度赞扬北京冬奥组委会践行可持续发展和节俭办奥理念;并称之为“令人惊艳的城市再生规划”,对其他国家主办奥运城市是个教科书式的样本。同时,多家国际主流媒体和智库报告认为:由工业园区进化为冬奥赛区,再升级为文化和体育园区,是中国造福于国际社会和体育产业的崭新创造。其经营模式的溢出效应,有利于奥运产业发展。
新科技赋能本届北京冬奥会方面,最突出的就是智能高科技的运用。如在冬奥赛事的全球范围转播上,云技术就大显身手,在中国、美国和西欧国家都出现了奥运收视率破新高的现象。而北京冬奥电视受众人次数,之所以是去年东京夏季奥运会同类规模的三倍多,和中国组委会在提供云技术转播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密切相关。国际奥委会媒体总监亚当斯指出:奥林匹克广播公司第一次在冬季项目上运用了3D回放技术,同时对一些运动项目尤其是对普通观众不甚了解的项目进行了虚拟分析,这有利于市场的开发和冰雪项目消费者的培养。云技术的重要性还在于可以远程制作传播内容,实现信号的及时传输;换言之,就是不到比赛现场、不到冬奥或赛事主办城市,也可以实现内容制作,从而满足观众即体育赛事转播消费者的愿景和对品牌广告投放者的回报,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国发达而密布的5G环境,以及开放包容的合作姿态。所以统计显示:和四年前的平昌冬奥会相比,2022年实际到北京冬奥会的转播商人数减少了32%,但制作内容却超过了两倍多。其新技术溢出效益和可持续的营业收入模式,在今年的杭州亚运会和卡塔尔世界杯足球赛事上将继续体现。
本届冬奥会的网红科技展现,还突出地表现在3700平方米的智慧餐厅,这也被认为是赛后经济溢出效应最直接、运用范围最广阔的新科技。多家国际主流媒体实况转播了空无一人却正常、高效运转的厨房,和令人大开眼界的智能餐饮设备和服务机器人。西班牙冬奥代表团记者就报道了其在智慧餐厅第一次品尝机器人调制鸡尾酒的体验:机器人调酒师在无接触状态下,用时90秒为顾客送上一杯鸡尾酒,其上下翻飞的调酒动作也因具有别样的美感而吸引客户。而在没有人工厨师和服务员上菜的前提下,中餐、西餐的烹饪和服务也全部由机器人来完成。日本冬奥会代表团有条评论是:北京冬奥场馆内的高科技运用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让各国运动员和外来参与者“感觉自己就像置身于未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