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就业形势和对策
王又军  2010-08-31
摘 要: 通过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在解决失业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种重要手段。联合国开发署将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的关系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高经济增长、就业机会扩大类型;二是高经济增长、低就业或无就业类型;三是经济增长率下降、就业机会下降类型;四是经济增长率下降、就业机会有所扩大的类型。我国基本上属第一种类型,即在保持经济较高水平的增长态势下,就业机会是不断扩大的。因此,为扩大就业,必须保证每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关键词: 经济增长,失业率,就业机会,扶持政策
  一、当前我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最新发布的就业报告显示,全球金融危机远远没有结束,发达国家的就业岗位在2013年前都无法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而发展中国家就业岗位的恢复也要等到2011年。我国今年的就业形势同样比较严峻。
  
  (一)城镇登记失业率趋于上升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我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挑战。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速度的加快以及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度的加大,使得城镇失业现象日益严重。最近5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每年都在8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高于4%。截至2008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86万人,比上年增长6.7%;城镇登记失业率4.2%,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
  
  (二)就业形势更为复杂
  

  在失业率继续攀升的同时,我国就业形势越来越复杂:“40~50”(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20~30”(青年学生)的就业问题又浮出水面。当前,既有就业机会不足的问题,又有就业环境恶化的问题。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中,出现下岗失业增加和用人需求萎缩并行的趋势,劳动力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高素质、低成本、低年龄劳动力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而低素质、高年龄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越来越没有竞争能力,呈现出就业困难群体数量急剧增加的趋势。
  
  1、“40-50”再就业难。据调查,40岁以上的下岗职工占登记失业总人数超过70%,而对这个年龄段的单位用人需求仅占总用人需求的30%。
  
  2、大学生就业难。据教育部统计,2009年我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只有74%。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0万,再加上历届没有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庞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今年将更为突出。
  
  3、农民工务工难。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农民在比较利益驱使下将更多选择进城务工,但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加之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农民工进城找工作较为困难。
  
  (三)就业压力沉重
  
  
1、人口和劳动力增长的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即使按现在较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我国的人口总量到2030年也将突破16亿人。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未来劳动年龄人口将不可抑制地扩张。据有关测算,2005年-2015年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速度约为1.3%,平均每年新增的劳动力规模达1000万左右。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大约4.7亿人,若按每个劳动力耕种10亩地计算,农业共计需要劳动力1.9亿人,再加上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劳动力1.3亿人,可以说,还有1.5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规模大约为每年1000万人左右。
  
  2、经济体制改革的压力。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结构性失业人员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一方面,滞留在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大多数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再就业相当困难;另一方面,仍有一部分企业要进一步裁减人员,破产关闭企业职工安置工作任务也将进一步加大。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将涉及更大范围的下岗分流。据统计,地方政府机构现有正式员工548万人,预计将减缩50%,加上非正式员工,将有近300万人需另谋出路;有1000多万职工的事业单位改革,也将分流出大批人员。据统计,我国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总量将达到1460万人,加上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00万人,全国有2000多万的下岗和失业人员。今后,随着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改革继续推进,还将向社会释放1/3以上的冗员。
  
  3、科技进步的压力。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先进的机器设备和自动化操作取代人工操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竞争优势成为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形成了“机器对人的排挤”,大量的产业与产品的竞争,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取得,对人提供的就业机会下降。同时,大量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的涌现,使许多工作岗位需要的技术和知识与寻找工作的人所拥有的技术和知识不一致,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结构型失业。
  
  二、新形势下扩大就业需要有新思路新举措
  
  (一)通过各种举措着力改善就业环境
  
  
1、完善和贯彻落实有关就业的法律政策。一是全面落实就业促进法。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三是应着眼于提高人力资源市场的配置效率。要抓紧出台和实施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条例,适时推出社会保险法,研究制定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实施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接续办法。
  
  2、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建立并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及时向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双方提供各种信息,降低信息需求者的信息搜寻成本;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提供权威的评估和鉴定等。建立健全县乡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探索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应特别注意监控重点人群的就业情况,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复员转业军人等各类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3、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缓解结构性失业。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在职业培训投入上,建议坚持“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改变过去由政府统包的做法,逐渐转向国家和社会相结合的方式,解决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
  
  4、整合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将劳动力和人才两个市场整合为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改变目前两个市场各成体系、互相封锁、重复建设的状况,提高市场管理效能,减少市场运行成本,进而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户籍制度、社保关系转移等方面的改革;大力发展和规范人力资源服务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介绍机构,并加强监管;引导人力资源服务单位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
  
  5、加快社会保障社会化,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财政转移支付在GDP中的比重与国外标准相比较低,应加大社会保障支出的力度,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和监管,促进社会保障物质基础质和量的提高。通过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合理确定保障标准、保障制度。财政支持也应由单纯保障基本生活向促进再就业转变。
  
  6、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自主创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在提供就业机会方面的贡献远远大于大企业。国际上的规律是:一个国家96%以上的企业是微型和中小企业;65%-80%的劳动力在非登记、登记的微型和中小企业中就业;每个中小企业的平均就业人数范围在9-15人左右;发达国家每千人口的非登记和登记企业数量为45-55个左右。我国中小企业普遍自有资本少,经济实力较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小企业经营更加困难。要加强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为其成长提供良好的融资等服务,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二)发展经济,提升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
  
  
通过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在解决失业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种重要手段。联合国开发署将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的关系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高经济增长、就业机会扩大类型;二是高经济增长、低就业或无就业类型;三是经济增长率下降、就业机会下降类型;四是经济增长率下降、就业机会有所扩大的类型。我国基本上属第一种类型,即在保持经济较高水平的增长态势下,就业机会是不断扩大的。因此,为扩大就业,必须保证每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从经济结构来看,不同产业类型对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明显不同。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第三产业是最能吸引劳动就业的产业。就等量的资本投入来看,每投资100万元,轻工业可创造700个就业岗位,重工业能创造400个就业岗位,而第三产业能创造1000个就业岗位。研究显示,第一、二、三产业就业弹性顺次提高,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最高;1979年-2008年我国平均就业弹性达到0.7,而同期第一、第二产业平均就业弹性仅为0.13、0.45。因此,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加快发展其中就业弹性最高的传统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
  
  (三)重点做好特殊人群的就业安置工作
  
  
1、要特别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作为高素质人群,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最近出台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好。高校毕业生是最适合自主创业的群体之一。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不仅能够解决其就业问题,而且能够帮助社会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应大力扶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实行促进创业的工商、财税、金融政策,加强创业培训,让高校毕业生成为创业的生力军。
  
  2、要积极落实农民工就业各项扶持政策。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岗位信息对接,大力开展有组织的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一要推动农业深层开发、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扩大农村就业容量,在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快其城市化进程等方面下工夫,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二要为农民工就业和创业提供有效帮助。要下大力气抓好就业信息服务和培训工作;通过改善农村融资环境,进一步完善小额贷款制度,积极帮助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工自主创业,以繁荣家乡经济,带动更多的农民转移就业。
  
  3、解决下岗工人等就业困难。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落实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创建“充分就业社区”,集中开展上门服务和“一对一”援助,积极扶持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作  者:王又军    
出  处:宏观经济管理,2010.06
单  位:北京物资学院教务处    
经济类别:人口与就业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相关文章
 人口红利是另类杠杆 (2010-08-27)
 经济低碳化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政策因应 (2010-08-02)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与人口红利关系辨析 (2010-07-21)
 工资上涨不会阻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2010-07-19)
 工资上涨带来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动力 (2010-07-15)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 (2010-07-02)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