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消费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
董玲 2010-08-03 |
摘 要: |
孔子消费伦理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和礼相结合的价值观为基础,提出了节俭、自律、爱人的道德观。消费是经济活动总过程的其中的一环,因此,消费伦理也是经济伦理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孔子提出“节用以礼”,主张在消费行为方面应节俭守礼。对具体的消费行为,孔子主张个人应从道德上加强自律。当代西方“消费主义”完全违反孔子的消费伦理思想。我们须从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子的消费伦理思想中汲取有益因素,从自律人手,义利双修,不断培养自身的道德人格,提升道德境界,做“公民型消费者”或“道德消费者”;从爱护自然开始,秉持健康的消费方式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
关键词: |
孔子思想,消费伦理;节俭人爱,消费主义 |
|
|
二十多年前,75位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汲取孔子的智慧,其中就包括他的经济伦理思想,特别是消费伦理思想。梳理孔子的消费伦理思想,批判地继承其合理的内核,对回应西方消费主义的挑战与构建我国消费伦理思想体系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孔子消费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仁”是孔子经济伦理思想的基石,也是理解其消费伦理的关键。根据《中庸》解释,仁是人的本质规定,即“仁者,人也(《中庸·第十二章》)。”孔子认为,“仁”是从爱亲开始的。子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以下出自《论语》均省略论语二字)。在樊迟问仁的时候,孔子答日:“爱人(《颜渊》)。”“仁者爱人”强调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要求。从“爱亲”到“爱人”,孔子得出“‘以人治人’,视其‘改而止’,复归人之所以为人的客观实在性。”在人之所以为人的客观实在性的复归中,孔子深入阐发了“为仁”(《颜渊》)的“夫子之道(《里仁》)”: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的积极方面的“忠”道;二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消极方面的“恕”道。孔子认为,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和人格完善是自由选择和自觉自愿的活动,因而,为仁的具体路径选择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践行,而不能依靠他人。“为仁由己(《颜渊》)”的观点实质上是通过个体的道德品质修养的途径,从而能有效地缓和个人与他人、集体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孔子还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换句话说,“仁”是人们行为的道德自觉,只要肯努力就可以达到“仁”,即“我欲仁,斯仁致矣(《述而》)”。
除了“仁”,孔子还强调“礼”,并且认为恢复经济秩序需要处理好仁与礼的关系。就两者关系而言,孔子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一方面,“仁”是礼的基础。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礼凭借仁才得以建立,仁是基础。如果说人们不懂仁,人与人之间的礼无从谈起。至于仁之上的礼是什么,孔子继承周礼的思想,并给予了补充。子日:“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另一方面,仁的实现又无法脱离礼,即“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的意思是说,礼是实现仁的外在的形式。“礼”不仅是一种仪式,而且更多情况下是表现为“约束人心的行为规范。”
孔子是以“仁”为核心,仁和礼相结合的价值观为基础,构建其经济伦理思想。消费是经济活动总过程的其中的一环,因此,消费伦理也是经济伦理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
孔子还提出“节用以礼”。主张在消费行为方面应节俭守礼。通过比较奢侈与节俭的不同,孔子强调节俭的道德要求:“与其奢也,宁俭(《八佾》)!”孔子曾严厉地批评了季氏的奢侈的消费方式及这种方式对礼的破坏性影响。子日:“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孔子对季氏的行为不满,因为八佾是天子的娱乐消费,季氏为大夫,只能享用四佾。以大夫的身份享用八佾,违反了“礼”的等级消费的规定。孔子对“礼”等级名份的要求十分严格。颜渊与孔子虽有师生之情,但孔子认为作为“大夫之后”,按名份规定“不可徒行也”,所以拒绝了颜渊的父亲“请子之车以为椁”的请求。子日:“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先进》)。”孔子还从奢侈和节俭两种消费观的比较中论述了节俭对于稳固国家社稷的重要意义,即:“奢则不孙,俭则固(《述而》)。”“俭则固”是说,只有节俭、节约,统治才会巩固。正因为如此,所以,在齐景公向其请教治国时,孔子直接地回答:“政在节财。”与此同时,孔子还指出,节俭的意义在于使消费行为更符合“礼”的道德要求。子日:“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子罕》)。”总之,在孔子看来,节俭是美德的源泉,它既体现对劳动的热爱和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也是个人道德修养与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
对具体的消费行为而言,孔子主张个人应从道德上加强自律。这种自律的道德观要求人们通过对“仁”的追求,来抑制自身的物质欲望,并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道德规定。与此同时,他还强调通过简单朴实的生活来体悟人生的乐趣。孔子称赞颜渊,“贤哉,回也(《雍也》)。”孔子赞扬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对于自己的断粮之苦,孔子更是不屑于顾,苦中作乐,悠然自得。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这里,孔子道出的真谛:只要追求仁,合乎礼,虽贫亦乐。在孔子看来,统治者首先应该身体力行以仁义来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并以此来教化民众。此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
孔子还指出,节俭消费的目的在于实现对“仁”的价值追求,即爱人:“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学而》)”这里所爱之人,就是普天之众。从爱亲到爱普天之众的扩展,直至整个社会君臣有礼、纲常有序,达到“所欲不逾矩”(《为政》)的最高道德境界。节俭爱人既是对消费行为进行道德约束,又是个人道德修养、理想人格培育的有效手段。孔子认为要想实现真正的爱人,还需要爱物,取用有度。人们的消费欲望是无限的,而供消费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解决有限与无限、人类无限需求与自然资源的有限供给之间矛盾的关键在于人类“忠恕之道”,对自己无限膨胀的欲望加以克制。
二、孔子消费伦理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综上所述,孔子节俭自律的消费伦理观,以“仁”为核心,仁和礼相结合的价值观为基础,贯穿仁者爱人和符礼的道德要求。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出发,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颜渊》)”的“仁学”。他又从“礼崩乐坏”的现实生活中看到了传统礼制的不足,因而主张变革。从社会改革出发,他发展了周礼的思想,创立了“仁”为基础的消费伦理思想来维护社会秩序,增强国家凝聚力。
1、孔子消费伦理思想的历史价值
孔子的消费伦理思想是他的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政治治理的有效手段。在孔子看来,经济发展了,老百姓富裕了,国家就便于统治。“富民治国”是其政治主张缩影,它有效地把富民治国与政治稳定联系在一起。孔子系统总结了历代统治经验,为中国以后几千年封建政治统治奠定了基础。孔子维护宗法制、等级制和君主制大一统的思想,与墨家统称为“显学”。后人皆以“至圣”尊称他。孔子经济伦理思想为后世的儒家经济伦理思想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儒家伦理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东亚经济的崛起成为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一大奇观。似乎如果不用文化的力量和伦理精神的分析,就无法解释清楚这一奇迹产生的原因。这一点与否定儒学在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的观点无疑存在着严重悖论。据数据统计,自1965年以来,“亚洲四小龙”(台湾、香港、新加坡和南韩)经济的年增长率平均为5.5%,比拉丁美洲快2倍,中国大陆自1978年以来,年增长率平均则在9%以上。而在西方,到了60、7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文明病”的蔓延,学界开始将目光投向东方寻找治病良方。在70年代后期,“亚洲四小龙”在经济上的奇迹,有学者开始用文化因素去解释东亚的优势。80年代,“亚洲四小龙”崛起的事实,使“东亚模式”成为国际经济学界的热门话题。“东亚模式”也叫“华人资本主义”(Chinese Capitalism)或称“儒家资本主义”(Confucian Capitalism)其主要特点是儒家伦理占支配地位。事实也一再表明,“儒家资本主义”的新理念无疑证明儒学是现代化的驱动力,而不是阻力。“一个国家现代经济的发展史是根植于本国民族精神之上的。离开该国的民族精神谈发展现代经济是不可想象的”。
综上所述,孔子消费伦理思想的积极面又是我们当前的消费伦理研究不容忽视的,它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合理消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孔子的伦理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批判性地从孑L子的消费伦理思想,吸取精华,弃其糟粕。
2、孔子消费伦理思想的当代意义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社会的机器大生产导致了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分离,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裂。就犹如托夫勒所说,第二次浪潮把人类的生活劈成两半:生产和消费。伴随着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消费也发生了革命,成为社会的“主轴”。“消费主义”也开始在社会上出现。
“消费主义”信奉“大量消费--大量生产--大量抛弃”生活方式,把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到一种“我消费,所以我是……”消费逻辑的裹夹中。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西托夫斯基在《无快乐的经济》中指出,市场就像一台投票的机器,消费者花销被当作选票。一个消费者花得越多,选举权就越大。因此,消费者消费行为具有“上瘾(additve)”的特性。消费者实际上以自我为中心,奉行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强调更多财富的占有和过度消费品的消费,注重商品的不是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而是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拼命(工作)挣钱、大量消费、超前消费、及时行乐成为“消费主义”的消费信条。
“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两个方面的负面影响,即生态破坏和消费异化。一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为环境恶化,“死于癌症、心脏病和肺病的人们占1900年死亡总数的12%,1940年的38%;到1976年这些疾病导致了59%的死亡率……不断有证据表明这些疾病的发生大多同环境的性质有关。”巴里·康芒纳(BarryCommon-er)在《封闭的循环》(TheClosingCircle)中指出,受消费驱动的生活方式比人口规模更是环境破坏的根源。另一方面,消费的异化。“祛魅”后的世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二元对立。由于社会片面地强调工具理性,导致了个人消费攀比、竞争、模仿之风盛行,不仅个人主体性的丧失,而且工具理性过分张扬也导致了人生意义的缺失和人生价值的迷茫。总之,“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日没有“给人们带来一种满意的生活。”
西方“消费主义”是完全违反孔子的消费伦理思想的!是我们必须坚决反对的!我们须从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子的消费伦理思想中汲取有益因素,从自律人手,义利双修,不断培养自身的道德人格,提升道德境界,做“公民型消费者”或“道德消费者”;从爱护自然开始,秉持健康的消费方式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节俭、自律的消费不是不消费,而是在消费的过程中不要忽视消费的道德维度爱人、爱自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