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中美双边货物贸易失衡的关键:提高市场化程度
冯雷 李锋  2010-12-06
摘 要: 30年来,中美双边货物贸易规模发展迅速,贸易平衡状况由美方顺差转为中方顺差。对美出口在中国出口贸易中占两成,对华出口在美国出口贸易中不到一成,两国的贸易依存度之差达27个百分点。中国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美国长期实施对华出口限制政策,提高贸易活动的市场化程度成为解决中美双边货物贸易平衡状况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中美贸易,货物贸易,贸易失衡,市场化程度
  中美之间的货物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格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既有经济贸易方面的内在含义,也有国际政治方面的深远影响,其所引发的各种争论与贸易摩擦给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出了诸多议题,亟待深入的研究。本文拟从1979-2009年间的统计数据入手,从提高双边贸易活动的市场化程度着眼,分析中美双边货物贸易的基本格局。
  
  一、中美双边货物贸易30年发展历程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美之间的货物贸易已从不足25亿美元的初始水平提升到了3000亿美元上下的高度发育水平。
  
  (一)中美双边货物贸易规模急剧放大:呈百倍增长
  
  
中美贸易从1979年的25亿美元,扩大到2009年的2982亿美元,增长了118倍。其间,1991-2008年,连续18年保持了贸易规模的正增长,从1991年的142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3337亿美元,净增3195亿美元,增幅也超过了22倍。
  
  中美贸易31年间出现过5次负增长。其中4次集中在1979-1990年之间,1982年下降了9.38%,1983年下降了24.59%,1986年下降了1.26%,1990年下降了3.97%;第5次发生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严重的2009年,当年贸易规模出现的负增长在比例上虽不及1983年的24.59%,仅为10.65%,但绝对规模的跌幅却是历次之最,达到了355亿美元,超过了1994年中美贸易的总规模。
  
  (二)中美双边货物贸易规模阶梯式发展:先抑后扬
  
  
1979-1988年,中美货物贸易规模用了10年的时间跨上100亿美元的台阶,其后又用了5年的时间,在1993年跨上了200亿美元的台阶,1994和1995年又逐年跨越了一个百亿美元的台阶,分别达到了354亿美元和408亿美元,1998-2002年连续以百亿美元台阶的速度发展,直至2003年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263亿美元,其后两年一个千亿美元关口被突破,2005年达到了2116亿美元,2007年达到了3021亿美元。显示出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创造了“中国制造”的神话。
  
  从贸易总额、出口额及进口额来看,中美货物贸易自1979年以来展现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3年。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在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之间整合,各项管理体制以及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处于巨大的变动之中,对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的探索与思考主导着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此背景下,我国与美国的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出口额增长了28倍,进口额增长了5倍。1993年出现了重大转折,即出口增长较1992年净增83亿美元,增幅达到97%,而进口额净增18亿美元,增幅仅为20%,出现了近63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较1992年的贸易逆差3亿美元相比,变化达66亿美元之巨,贸易顺差占当年中国向美国出口额的37%。1993年出口的高速增长改写了中国自1979年以来在中美贸易上持续逆差的局面。
  
  第二阶段:1994-2001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位和经历“复关”与“入世”的谈判博弈,成为这一时期我国对美贸易环境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中美之间贸易总额从1993年的276亿美元增长到2001年的804亿美元,净增528亿美元,增幅达到了191%。其中,出口从169亿美元增长到542亿美元,净增373亿美元,增幅达到了221%;进口从107亿美元增长到262亿美元,净增155亿美元,增幅达到了145%。这一阶段虽然没有第一阶段那么高的倍增现象,但是从净增规模来看,都是第一阶段无法比拟的。这一阶段的出口增幅明显高于进口增幅,保持了贸易的顺差局面。正是在这一阶段,我国外汇储备的紧张局面得以缓解,从贸易顺差积累的规模来看,8年间就到达了1444亿美元。由于出口的稳步增长,多数年份都保持在10%以上的贸易增长之上,其间只有1996和2001年的贸易增长低于10%,而1994、1997和2000年的贸易增长都在20%以上,使得贸易顺差自1998年之后持续保持在200亿美元之上。2001年贸易顺差占当年中国向美国出口额的51.7%。
  
  第三阶段:2002-2008年。这一阶段突出的背景因素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此背景下与美国的总贸易额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从2001年的804亿美元猛增到2008年的3337亿美元,净增2533亿美元,增幅达到了315%。其中,出口从2001年的543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2524亿美元,净增1981亿美元,增幅达到了365%;进口从2001年的262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813亿美元,净增551亿美元,增幅达到了210%。由于进口增速落后于出口增速,其间的贸易顺差持续增长,从2001年281亿美元的水平,扩大到1710亿美元的水平,顺差扩大了5倍之多,占中国向美国出口额的67.6%。与第一阶段相比,这一数字提高了30个百分点,较第二阶段提高了16个百分点,7年间累计下来的贸易盈余达到了7744亿美元。巨额贸易顺差的出现刺激了双边贸易关系的热度,经常项目下外汇的积累引起了对人民币币值的议论日渐激烈。2005年人民币币值小步提升以来,一方面,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有较为明显的放缓迹象,出口增速从2004年的35.12%逐年下降,2005年为30.37%,2006年为24.91%,2007年为1437%,2008年为8.46%,虽说出口增速的放缓有诸多原因,但是人民币升值还是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自美国的进口增速起伏不定,从2004年31.95%急跌到2005年的9.06%,又陡升至2006年的21.59%,小幅回落至2007和2008年的17.18%和17.27%。
  
  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初露端倪,贸易数据显示,其对中美之间的贸易还未完全发挥作用。这一事件的滞后影响在2009年充分显现,中美之间的贸易额急剧下降,从2008年的3337亿美元,直落10%之多,仅为2982亿美元,净减355亿美元。其中出口减少315亿美元,降幅超过了12%,进口减少39亿美元,降幅接近5%。同时,贸易顺差也出现大幅度下降,从2008年的1710亿美元降到2009年的1434亿美元,跌幅达到了16.14%。
  
  (三)中美双边货物贸易规模变化:趋于平缓
  
  
良好的贸易关系具有稳定性特征。贸易规模与贸易平衡状况的曲线难以判断出中美间贸易的稳定性,甚至有可能误导人们的判断。
  
  1.贸易规模的增长趋势。通过1979-2009年中美货物贸易额的年度变化率可以清晰地看出,以1994年为界,可以把这一时期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前一个阶段为1979-1994年,在绝对规模不大的情况下,中美间贸易额的年度变动率非常高,极为不稳定。一是1980年贸易增长96.25%,直落至1983年贸易负增长24.59%,三年间落差高达120个百分点;二是1984年较1983年又急起实现了60.79%的增长,一年间的增幅超过了85个百分点;三是1994年较1993年又回落超过了30个百分点。后一个阶段为1994-2009年,在绝对规模逐年走高的情况下,中美间贸易额的稳定性却增强了,年度的变化率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最大的落差出现在2009年,较2008年变动略大于21个百分点。
  
  2.出口与进口的互动方向。中美贸易额的走势是由出口与进口相对走势决定的,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出口与进口走势的实际状况,抵消了二者对贸易额总趋势的实际影响。就中美间出口与进口的相对变动来看,1979-2009年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79-1991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发展,进口与出口的增减趋势除了1986和1989年以外基本方向是一致的。1986年出口从1985年的下跌中迅速恢复,实现了11.89%的正增长,而进口却还在持续1985年的下跌,出现了7.34%的负增长;1988年的出口增幅较1987年的增幅减少了4个百分点,而进口增幅却有35个百分点的提高。二是1992-1994年,进口与出口的变动方向相反,1992年出口高速增长,较1991年增幅提高了19个百分点,达到了38.75%,进口增幅下降,较1992年增幅减少了10个百分点,仅为11.15%;1993年出口与进口都较1992年有所增长,增幅提升。1994年出口出现大幅的增幅下降,从1993年的增幅97.4%下降为增幅26.51%,同是增长,但幅度差距很大,进口增幅继续稳定提升,大约10个百分点,与出口增幅的减少形成强烈对比。三是1995-2009年,与前两个阶段相比,不论是出口还是进口,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年度的变动幅度缩小了,再也没有出现过超过40%的正增长和大于20%的负增长;2001-2004年出口增幅单边走高,2005-2008年单边走低,增幅逐年收窄;进口变化较为复杂,在1998和1999年与出口增幅的下降相反出现了增幅的上升,2006年当出口增幅持续下降时,却出现了增幅的强烈反弹,从2005年增幅较2004年减少22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增幅又提升了12个百分点,与当年出口增幅下降6个百分点形成鲜明对比;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美贸易在进口与出口两个方面双双出现负增长,出口较2008年下降12.51%,进口下降4.87%,收窄幅度小于出口。
  
  (四)中美双边货物贸易平衡状况:前逆后顺
  
  
中美货物贸易平衡状况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1979-1992年为逆差阶段,1993-2009年为顺差阶段。
  
  1.1979-1992年,低水平的逆差。中国对美国的货物贸易在1979-1992年出现了持续14年的逆差,累计货物贸易逆差达到了282亿美元。从逆差走势来看,基本表现为两起两落,从1979年的13亿美元走高至1981年的29亿美元,主要是1980年进口的高速增长,较1979年的进口规模扩大了一倍多;1983年的逆差降至6亿美元,主要是由于出口的稳步增长与进口的大幅下降,1982和1983年出口温和增长5%-7%,而同期进口分别下降了15%和37%;1989年逆差高达35亿美元,主要是由于出口与进口的增幅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其间出口增长仅为158%,而进口增长了239%;1990年逆差开始大幅下降,至1992年仅为3亿美元,这得益于出口的强劲增长,达到96%,而进口增幅仅为13%。其间,逆差最高的年份为1989年的35亿美元,占当年出口额的79%;最低为1992年的3亿美元,仅占当年出口额的4%。
  
  2.1993-2009年,持续走高的顺差。中国对美国的货物贸易在1993-2009年出现了持续17年的顺差,累计货物贸易顺差达到了10685亿美元,1996年突破百亿美元大关,2005年突破千亿美元大关,2008年最大顺差达到1710亿美元。从顺差走向来看,几乎表现为单边走高的格局,除2001年有5.57%的下降和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顺差降低16.14%之外,其余年份都是逐年升高的,最大升幅为1997年的55.74%,最小升幅为2008年的4.71%。从顺差规模来看,以2002年我国入世后第一个年份的业绩为重要的转折点,开始快速攀升,从2001年的281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08年的1710亿美元,增加了5倍多。从变动趋势来看,起落较为频繁,间隔较短,表现为五落四起,间隔小,变动频繁,有时3年一个起落,如2000年顺差增幅32.34%,2001年跌幅5.57%,2002年又是增加52.14%;自2005年以来,顺差增幅持续收窄,从42.24%逐年降至2008年的4.71%,再降至2009年16.15%的负增长。
  
  二、中美双边货物贸易在各自货物贸易及国民经济中的相对地位
  
  (一)对美贸易在中国货物贸易中的比重:出口接近20%,进口不足10%
  
  
1.美国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在中国货物贸易不断扩展的过程中,美国因素所占的比重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变化过程。1979年,中国对外贸易293亿美元中有25亿美元是与美国进行的贸易,对美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为8.36%;1981年这一比重上升到13.38%;1983年又降为9.22%;1984年小幅升至12.08%;1987年降至9.52%;然后一路攀升至1999年,当年中国对外贸易达到了3606亿美元,其中有614亿美元是与美国进行的贸易,比重为17.03%,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对美贸易规模占中国对外贸易总规模的最高水平;自此,这一比重持续走低,直至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2008年,这一比重已经降至13.03%,即在中国全部对外贸易的25616亿美元中,有3337亿美元是与美国进行的贸易。
  
  2.以1992-1993年为分界点,出口市场的比重与进口来源地的比重发生了逆转。1979-1992年,作为中国货物贸易发展中的重要伙伴,美国作为中国进口来源地的重要程度一直高于作为中国出口市场的重要程度;1993-2009年,美国作为中国出口市场的重要程度一直高于作为进口来源地的重要程度。前一个阶段,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出口水平较低,美国市场占中国出口份额不足10%,最低的1979年只有4.36%;而作为进口来源地所占比重则一直高于10%,最高的1981年几乎占到20%。后一个阶段,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美国市场占中国出口份额迅速上升,很快就在1998年超过了20%,并持续稳定在20%-21%之间,直至2006年才有所下降;而作为进口来源地的比重持续稳定在10%-12%之间,直到2002年以后才逐步下降,并基本稳定在7%的水平上。
  
  3.美国因素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在逐渐下降。从总体来看,美国因素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程度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又由高到低的过程。从1979年的8.36%,到1999年的17.03%,再到2009年的13.51%。尤其是自2002年以来,中国货物贸易对美出口依存度和中国货物贸易自美进口依存度出现了双双下降的趋势,但下降的幅度不大。
  
  (二)对中贸易在美国货物贸易中的比重:出口高于7%,进口高于14%
  
  
1.对中贸易在美国货物贸易中的比重一路攀升,从1979年的0.6%上升到2009年的11.43%,超过1/10。其间,1979-1992年一直低于2%,1993-2000年在2%-4%之间徘徊,2001年之后,几乎是一年提升1个百分点。从总体趋势来看,中国因素在美国对外货物贸易中地位稳步上升。
  
  2.对中出口与自中进口的占比前轻后重。1979-2000年,美国对中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重长期在1%-3%之间徘徊,2001-2009年逐渐提升,直至2009年的7.41%;自中进口占比方面起点较低,1979年仅为0.27%,低位徘徊至1993年才超过2个百分点,2002年超过5个百分点,2006年超过10个百分点,直至2009年达到了14.13%。
  
  3.对中出口与自中进口的关系发生逆转。同样是以1992-1993年为分界线,前一阶段,出口占比高于进口占比,1979年出口占比为1.04%,高于进口占比的0.27%;1992年出口占比为1.99%,进口占比为1.55%。后一阶段,进口占比高于出口占比,1993年出口占比为2.3%,低于进口占比2.81%,直至2009年,出口占比为7.41,而进口占比上升到了14.13%。
  中美双边贸易在各自的对外贸易中的相对关系在1992-1993年间发生了转变:之前,中国较为依赖于来自于美国的进口,而美国较为依赖于向中国的出口,之后,中国较为依赖于美国的市场,而美国较为依赖于来自中国的进口。二者恰好是在同一时期完成了这种转变。自此,中国从最初的较为依赖于美国的货物供给(1979年的进口占比11.84%高于出口占比4.36%)转变为较为依赖美国的市场(2009年的出口占比18.37%高于进口占比7.7%)。美国从最初的较为依赖于中国市场(1979年的出口占比1.04%高于进口占比0.27%)转变为较为依赖于中国的货物供给(2009年的进口占比14.13%高于出口占比7.41%)。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在双边货物贸易中的地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中国因素在美国贸易中的地位持续上升,表现为对中贸易在其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从1979年的0.6%上升并一路攀升至2009年的11.43%,而美国因素在中国贸易中的地位波动较大,总体趋势是先升后降,从1979年的8.36%升至1999年的17.03%,又降至2008年的13.03%。但是,就绝对水平来看,美国因素在中国货物贸易中的重要程度要高于中国因素在美国货物贸易中的重要程度。
  
  (三)货物贸易占GDP的比重:起点水平接近,终点大相径庭
  
  
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贸易政策的选择空间。选取1979-2009年中国与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货物贸易额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货物贸易在中美两国经济决策中的分量与作用有巨大的差距。
  
  1.货物贸易占中国GDP的比重起伏大,贸易依存度高。1979年为16.6%,1993年达到了44.43%,2009年达到了44.96%;其间的最低水平为1979年的16.6%,最高水平为2006年的66.23%,波动幅度达到了50个百分点。
  
  2.货物贸易占美国GDP的比重变化平稳,贸易依存度相对较低。1979年为16.06%,2009年为18.29%,总体水平不高;比重起伏不大,最低为1983年的13.55%,最高为2008年的24.34%,波动幅度仅为12个百分点。自2002年以来,这一比重持续走高至2008年,即从2002年的18.17%攀升到2008年的24.34%,上升了6个百分点,成为1979-2008年间最大的一次提升阶段。
  
  对比1979-2009年中国与美国的货物贸易占各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可以发现:在起点上,两国在1979年的比重基本相同,中国是16.6%,美国是16.06%,尽管两国当年在国内生产总值与货物贸易额有较大的差距,中国分别仅为1766亿美元和293亿美元,美国分别为25445亿美元和4086亿美元,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货物贸易额分别都是中国的14倍,但是应该说货物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按照其比重来看,大体相当。在终点上,两国国内生产总值和货物贸易规模都有了巨大的发展,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货物贸易额分别达到了49093亿美元和22073亿美元,较1979年分别增长了27.8倍和75.3倍,美国则达到了142563亿美元和26081亿美元,分别增长了5.6倍和6.4倍,两国在国内生产总值和货物贸易方面的差距从期初的14.4倍和13.9倍缩减为2.9倍和1.2倍,导致两国在货物贸易占比上出现了巨大的差异,中国货物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了45%,而美国尚未超过20%。
  
  三、中美双边货物贸易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
  
  (一)提高市场化程度是解决中美双边货物贸易失衡的关键
  
  
中国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国民经济与对外贸易运行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其巨大效益逐渐显现,货物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进出口平衡状况保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中美双边货物贸易的失衡状况由于中国的努力也在不断地得到改善。
  
  美国长期对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实行严格的出口控制不仅限制了美国出口,不利于美国对外贸易的平衡发展,也不利于解决中美之间货物贸易失衡状况的改善。由于出口管制,部分美国产品无法出口到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美国没有主动调整这一领域中的贸易战略和政策,推行出口保护主义和市场限制主义,限制高端技术和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美国企业选择国际市场的空间,构成了中美双边货物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
  
  (二)中国国民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市场化进程
  
  
1979-1992年,经过改革开放10多年的探索,中国政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方略,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从理论上冲破了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价格基本放开,价格改革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率先进行,并始终走在改革的前列;对外贸易的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其体制、机制和政策均随着我国经济体制逐步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转轨过程中得以发展,对外贸易制度也从国家统制型转向开放型,贸易政策从贸易保护逐步向自由贸易推进。
  
  1993-2001年,在“复关”与“入世”的谈判过程中,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走向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推进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
  2001-2009年,中国兑现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截至2009年3月23日获得全球79个国家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在2002-2005年3年时间内进行了4次较大幅度的降税,关税总水平从15.3%降至9.9%,降幅高达35.3%。在WTO这一新的制度框架下,我国经济由政策导向型的开放转变为同国际经济接轨的制度型开放;从有限范围和领域的开放将转变为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从单边、自主的开放将转变为双向、多边、有法律约束力的相互开放。
  
  (三)美国对华贸易的市场化程度长期以来基本没有改善
  
  
美国长期把中国作为内控对象,实施对华出口限制政策。1949-1994年,美国发起组织了多国出口控制协调委员会(简称“巴统”),旨在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列入禁运清单的有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稀有物资等三大类上万种产品。“巴统”建立之初,中国并不在其贸易管制范围以内。自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巴统”开始正式将中国列入禁运国家之列。1952年,“巴统”组织在亚洲的分支机构“中国委员会”成立,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为其成员国,专门实施针对中国和朝鲜的禁运政策。在这段时间里,这些禁运要比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禁运还要严厉得多。
  
  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巴统”和“中国委员会”也在1994年走到了终点,但西方国家的出口管制政策并没有随之结束。1995年,美国政府制定了出口优先级,将全世界的国家划分成八类,中国被划在第六类,在俄罗斯、乌克兰等“同志类”之下,在伊拉克、伊朗、北朝鲜、利比亚“不放心类”之上,和印度、新加坡在一起,同为“不受欢迎的人”。1996年7月,33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瓦森纳协定》(简称“瓦协”),决定从1996年11月1日起实施新的控制清单和信息交换规则。2007年,美国又把中国单独列出来,增加了几十个品种的对华出口限制,包括计算机、航空航天的民用技术和数控机床。
  
  综上所述,中美双边货物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对华出口的限制性政策,提高双边货物贸易的市场化程度是解决中美货物贸易失衡问题的关键。在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领域,一方面是中国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地提高其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市场化程度,另一方面,美国却沿袭了对华贸易限制政策思维,从“巴统”到“瓦协”,美国都在人为地限制其对华贸易的市场化程度提高,限制了双边比较优势及竞争优势的发挥,对双方通过互惠贸易实现双赢格局的经济福利进行挤压。如果美国对向中国出口这一领域实现更为市场化的政策,那么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速就会显著增加,中美货物贸易的失衡就会明显改善。同时,随着中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市场化程度,市场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会显著扩大内需,对出口的依赖会不断降低,同样有助于解决中美货物贸易的失衡问题。

作  者:冯雷 李锋    
出  处:《财贸经济》,2010.08
单  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    
经济类别:对外经济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相关文章
 海上货运保险代位追偿金额问题探析 (2010-11-16)
 中美贸易失衡原因与对策分析 (2010-10-15)
 中美贸易不平衡、人民币汇率与全球经济再平衡 (2010-10-08)
 左晓蕾:中国应对可以更智慧 (2010-09-21)
 改善中美贸易失衡的几点认识 (2010-09-14)
 全面审视中美经贸关系维护中美经贸合作大局 (2010-08-31)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