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京津冀都市圈竞争力的基本思路 |
常兴华 2007-04-03 |
摘 要: |
本文提出了提高京津冀都市圈竞争力的六大基本思路:以公平竞争、互利互补为原则,增强区域总体实力;改善投资主体结构,拓宽其他投资来源渠道;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提升对外开放竞争力;加强区域分工协作,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建立科学的政府公共管理体系,提高整个区域的政府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和协调。 |
关键词: |
京津冀地区,都市圈,区域竞争力,科学管理,投资主体 |
|
|
一、以公平竞争、互利互补为原则,增强区域总体实力
在京津冀地区,河北的经济实力较为薄弱,与两大直辖市形成巨大的落差。由此,也大大影响到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总体实力。因此,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中,着力提高河北经济实力应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总体实力的增强,有赖于各个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而不仅仅是靠通过行政区划的联合进行反哺或支持。河北经济实力乃至整个京津冀地区经济实力的提升必须以公平竞争、互利互补为原则,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提升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这一点对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的河北八市来说尤其重要。
二、改善投资主体结构,拓宽其他投资来源渠道
首先,适当扩大天津、河北的国家预算内资金投资比重。区域规划必须要考虑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在投资方面尤其要注意这点。目前,国家预算内资金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例,北京要大大高于天津和河北。“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应逐步改变这种状况,以保持区域内的协调发展。
其次,大力拓展民间投资。应积极采取措施,利用一切条件,鼓励民间投资。“十一五”区域规划尤其要强调京津冀都市圈区域民企环境的建设问题。各地要积极寻求措施,在市场准入、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给民企以真正的“国民待遇”。
三、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提升对外开放竞争力
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对外开放、优化投资经营环境。“十一五”时期,京津冀地区应把引进外资作为工作重点,以多种方式鼓励外资进入,鼓励企业通过并购等方式转机建制。要不断开拓利用外资的新的增长点。加紧服务贸易等领域对外开放的步伐,营造有利于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投资环境,最大限度地吸引国外流动性要素。重点是改善经济运行机制和行为规则,比如市场准入条件,即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知识产权保护、投资环境,再加上经济体制、政策和行为规则等方面,提高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的程度。要进一步理顺体制,优化环境,为外商投资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还要积极创新招商方式,努力拓展招商渠道。积极发展网上招商、代理招商、委托招商等招商方式。
要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的水平。通过扩大经营权、拓展信息渠道、培养外经人才等途径,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开辟新的市场,要着力扩大商品及服务出口的份额。对企业来说,要有一种全球化的思维,根据企业的生存发展需要及时调整经营战略,眼睛既要向内,也要向外。
四、加强区域分工协作,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提升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的产业竞争力,是提升京津冀都市圈整个区域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十一五”区域规划要重点考虑京津冀都市圈如何加强区域分工协作,以提高产业发展水平的问题。
(一)对京津冀都市圈产业发展和布局进行统一规划
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发展京津都市圈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关键所在,必须在鼓励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的前提下,以各地区现有的经济结构为基础,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出发,以区域为单位建立自己的优势主导产业群。因此需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制定一个统一的发展规划,重新构建京津冀都市圈产业格局。
(二)明确产业分工,实现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京津冀都市圈应根据自己在生产要素禀赋、市场前景、产业基础以及比较优势等方面的特点,在经济区内进行产业结构的合理转移和调整。北京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为中心,带动现代制造业、都市农业的发展;天津以现代制造业和物流业为主导,促进商业和城市服务业的振兴;河北省的唐山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秦皇岛巩固和提高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等,形成完整的、具有良好合作关系的首都圈的核心地域,共同带动外圈的发展。要有效整合区域发展的各种要素,努力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打造出一条比较优势更加突出的具有新的创新活力产业发展带。要以培育和发展掌握核心技术为主的高科技产业,来带动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层次的提升。总起来看,要统筹考虑区域内经济结构调整与生产力布局,充分发挥北京在高新技术产业、科研技术服务、教育文化产业,天津在加工制造业,河北在原料工业、重化工业、农业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区域内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合理的产业结构。
五、建立科学的政府公共管理体系,提高整个区域的政府管理水平
提高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的政府管理水平,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这些应成为“十一五”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完善而科学的政府公共管理体系,应积极进行政府公共管理的基础建设。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拥有处理政府日常事务职业能力和技术专长的公务员队伍;建立一套与科学发展观相匹配的政府公共管理绩效评估体系,在重视经济指标的同时,将政府公共管理水平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要努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财政预决算体系;促进与加快公共服务社会化,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质量。要积极引进科学的管理办法,促进公共管理科学化、技术化,并积极推进公民与社会参与公共管理,确保公共管理的标准化及其公开、透明与效率。
六、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和协调
应该说,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在开展。“十一五”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应考虑建立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机制和资源的共享机制问题。要进一步规划和整合区域内的交通资源,包括海港、空港、铁路、公路、管道等设施的布局分工和协作。要加速区域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和协调,构筑一体化的交通体系,打破行政区划的阻隔,促进跨区域运输发展,提升区域交通网络的便捷程度。应加强区域内航空港、海港的有机联系,促进分工与协作,提高经济效益。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基础设施方面,应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协调项目建设,为区域发展构建良好的载体。
|
|
|